澳洲大学里“港生” 与 “陆生”:该如何对话?

自2019年6月9日开始,香港爆发了自主权移交之后最大规模的公民示威。由于政府对于抗议“五大诉求”的消极回应,抗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战线亦由香港本土延伸到了其他国家。然而,剥下 ”亲香港“ 或是 “亲北京” 的标签,双方年轻人的脸庞都同样稚嫩。离开“战场”,走入课堂,对他们而言,政治立场的分野究竟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这场 角力又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带着这些疑问,SBS记者与这些年轻的个体进行了一场对话,综合不同的新闻片段,还原抗争前后,他们各自的生活现场。

About 4,000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boycott their classes and attend an anti-extradition bill protest at Edinburgh Place in central Hong Kong on Sept. 2, 2019,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school year. (Kyodo via AP Images) ==Kyodo

About 4,000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boycott their classes and attend an anti-extradition bill protest at Edinburgh Place in central Hong Kong. Source: AAP

大陆学生:为什么香港年轻人逢中必反?

Yan(化名)是目前就读于墨尔本大学的学生,他来自中国大陆。因为曾经在广东学习生活过四年,他对近日来香港的示威抗议也有所关注。与许多中国学生一样,Yan认为,这一代香港年轻人是 “垮掉的一代” ,或者用中文的网路流行语来说,就是 “废青” 。他们逢中必反的态度让Yan无法理解,更无法认同。这种立场在Yan看来,这已经成为一种变相的种族主义。

“其实过去我对香港的印象很好,也不觉得他们反内地,也没有这些种族主义的意识。但新的一代的这些‘废青’真的很让人失望。大陆帮助香港很多,这代人怎么会这么容易被西方煽动,逢中必反?我认为深圳和厦门分走了他们的经济红利,英国又在教育里渗透了很多反中的内容,这些因素造成了今天的结果。”

在这件事情中,Yan最无法理解的是香港年轻人对生活的看法。他表示,对他和他身边的朋友来说,事业,学业是生活当中最重要,也是最不能放弃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他不能理解香港的同龄人怎么可以这么轻易地丢下工作和学习,花上两个月的时间到街头游行。“我看不到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

而在相关新闻的收集方面,微信和微博是Yan最常使用的媒体平台。Yan说,他偶尔也会去看一些香港本土新闻机构所做的报道,但由于这类新闻往往很难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找到,所以他不会持续关注。对于澳洲在地社群常用的社交/新闻媒体(例如Facebook, Twitter;ABC,SBS,the New York Times),他并没有特意关注。在他看来,这类根植西方的媒体很多都带有一种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成见,这让他很不喜欢。

Yan说自己不关心政治,也并无意捲入政治相关的辩论当中。身边曾经有中国同学讨论政治问题,他也只是听听而已,并不想发表过多评论。在这种态度的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过去的教育让他认为,讨论 “政治敏感话题” 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他的意识当中,政治和他本身并不相关。Yan认为,他并不是政治家,未来也不想步入政坛,所以他的决定其实不能对国家的政治决策产生太大的影响。

在生活中,Yan自述很少接触香港同学,也没有遇到来自香港的同学主动和他交流。和他平日讨论这些话题的,是他大学时期结识的一位澳门朋友,而那位朋友很支持政府和警察对于香港示威的镇压。但他也说:

“如果能遇到正常的香港年轻人,不会因为政见不同而攻击我,那我很愿意和他们交流,也可以成为朋友。但是如果他们会因为政治立场的原因攻击我,那我觉得我也没必要再多说什么了。“

在交谈中,Yan也多次提到了“废青”一词。关于这个词,他也给出了他的理解:

“‘废青’是用来形容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港独年轻人。我觉得这个词像是香港人自己发明的,所以才会跟着叫。普通话里很少会有这样的表达。但是仔细想想,我觉得这样的叫法有失妥当”

除了Yan这样本身就和香港年轻人交流不多的学生。一些原本在社交上更为活跃的大陆学子在这场示威里得到了不同的体验。在8月16日州立图书馆的集会中,记者和几位参与示威的学生有过交流,其中一位学生表示,自己有认识的朋友因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爱国言论而被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删除了好友。遗憾的是,直到报道发出,这位事件的当事人都未回应记者的采访请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Yan和记者的对话中,一些有趣的细节也渐渐浮现。采访接近尾声时,Yan问及记者,香港年轻人对《逃犯遣送条例》的顾虑究竟是什么。记者于是汇总了近期的新闻,向他进行了解释。听完之后,Yan表示,虽然目前依旧很难认同,他却对香港学生的抗争多了很多理解。他说,“以前都以为香港年轻人只是为了经济缩水而不满中国政府,没想到他们的抗争并不是完全为了经济利益,还有这些诉求和原因”。他继而补充道,无论中国或外国都不该插手香港事务。香港的问题其实应该交由香港人自己解决,要顺从大多数香港普通人的意见。

只是,从他目前看到的信息来看,他相信 “大多数香港人应当是支持中国政府的。

香港学生:为什么大陆学生要选择站在政府那边?

与Yan一样,Catherine (化名) 现在也在墨尔本大学学习,唯一不同的是,她来自香港。尽管不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她却始终关心香港的政治动态。这种关注对她而言似乎是一种本能。 “因为那里是我的家,我在那里出生,长大,有太多回忆都和那座城市相关”。

当回忆起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学生冲突,她说自己觉得身心俱疲。这种疲惫感除了来自修例事件本身,也来自于她人际关系中的变化。从几年前来墨尔本求学开始,Catherine便和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女生成为了室友,这种在异国他乡彼此依靠的关系让她们很快成为了朋友。然而最近的事件却让她们的关系发生了转变:

“我们从来不讨论政治,直到今年六月。香港示威发生后,我第一次询问她(室友)对于政治的看法,她告诉我这些事情和我都没有关系,因为墨尔本离香港很远…… 后来,我又从她,和她大陆朋友的讨论中了解到,她支持北京政府的做法,还认为我们都是被西方媒体 ‘洗脑’ 了。我不认同她的看法,因为至少在香港或者墨尔本,我们可以从不同渠道了解信息,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但无论如何,这件事让我认清了,我们原来是不一样的人。“

另一名香港留学生Louise(化名)对这样的经历也十分感同身受。Louise说,近期的一系列事件让他心情十分低落。

“在香港,我们需要去面对,去对抗的,是警察政府,是官方力量;但在墨尔本,我们要对抗的竟然是每天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中的这些普通人。每次想到这些都会让我很难过。“

面对这些变化,Catherine说她已经决定今后不再和室友讨论政治。尤其在目睹了昆士兰大学和州立图书馆前的激烈冲突之后,她感到这样的政治争辩就像是一个极端遇到了另一个极端,除了消耗精力外,很难产生有意义的结果。

这样的体验也得到了Louise的共鸣。比起试图改变那些“亲北京“的中国学生,他表示,自己现在可能更愿意选择和观点类似的同龄人交往。Louise说,自己的朋友中只有两个来自中国大陆,而他们都十分愿意了解此次香港示威中民众的诉求,也很理解香港年轻人所面临的绝望。对Louise来说,和这样的朋友交流其实更能够带给他安慰。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Louise补充道:

“有时候我觉得,并不是我想要远离,而是大陆学生把我们推开了。其实很多香港人并不是要说‘香港独立’,反而我们觉得,作为香港人,我们也是中国人,所以这其中没有什么‘种族歧视’,因为没有人要歧视自己的种族。我们想要的不过只是1997年承诺好的‘一国两制’而已。但是当听到许多大陆学生对我们的辱骂…… 我觉得,或许我们的关系的确已经开始改变。“

Louise的经历似乎并不是孤例。Louise说,他最近常听说有人最近和朋友 “割席” (粤语,意即断交)。在从前 “风平浪静” 的生活里,年轻人之间可以完全不谈论政治。穿衣吃饭或是恋爱交友,轻松愉快的生活话题足以把交流的空间填满。但这次事件似乎引爆了一颗定时炸弹,让日常生活中潜藏的冰山一次浮出了水面。 “这一切的一切,其实和上届美国大选后的状况有些相像,大家突然意识到,同处一室的人可以和自己这么不同“,Catherine 如是说。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场示威中双方的对峙,或许比我们想象得意味深长。

然而有趣的是,Catherine 和 Louise却都提到他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中国学生进来表达的想法和做出的行为。对Catherine 来说,这种区别的根源很可能在两边年轻人教育内容的差异:

“我们所受的教育是很不同的。所以这件事可能激发了他们(大陆学生)的爱国情怀…… 虽然我们当中没有人要说香港独立。我没办法认同他们的想法,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而对Louise来说,他更多关注的是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的社交生活。与来自其他背景的留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看起来并不愿意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交朋友,也不喜欢使用中国以外的社交媒体:

“中国大陆的许多学生似乎只喜欢和来自同样背景的同学来往,也只看中国的媒体新闻。这让我们更难产生交流,也让他们更不容易去改变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发现,尽管我的有些同学已经在澳大利亚学习很多年,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对于社会政治的真正的想法却和刚刚来到澳大利亚的学生没有区别。这一点和来自其他背景的学生很不一样。”

谈及未来,Catherine和Louise都说,自己不会再和大陆学生谈论政治。在Catherine 眼里,她的室友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她也不愿意让政治话题破坏他们当下拥有的平静。但对Louise来说,她必须选择和大陆学生保持距离,因为大陆学生的对政府的支持实在让他无法接受:

“其实我们都是同一个体制的受害者,为什么要选择站在政府那边?“

对香港的未来,这两位年轻人也都有自己的看法。Catherine认为,现在事情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双方都很难做出妥协,所以也很难说抗争是否会最终为香港争取到一个有意义的结果。相比之下,Louise则显得比较乐观,他相信在这场抗争的最后,民众和政府会走到一个各退一步的节点(compromise point),民众拥有最大的公义。

对于近日来的暴力冲突,他们也认为两方都存在不理智的行为,但不该只谴责示威者的暴力行为,而忽视警方暴力,警黑合作和政府不作为等一系列在幕后并行的原因。“政府不该回避成立独立调查组的诉求。因为只有独立调查,用法律解决法律的问题(solve legal problems by legal),才能让我们公正地评价两方的行为,得到一个相对公允的真相。这是目前对双方而言最公平的做法”, Louise说。

可是,当谈到香港的未来,她们都觉得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照当下形势看来,“一国“毋庸置疑,”两制“却很难维系。

“会不会再和大陆学生交流这些想法呢?” 记者最后问道。

“不会”, Catherine 摇了摇头,“我知道了我们原来是这么不同,而且这种不同很难弥合。很可能这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慢慢你会解一些你过去不曾了解的真相”


分享
Published 5 September 2019 11:18am
Updated 5 September 2019 4:16pm
By Joyce Che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