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语言学家:中文有朝一日与英文同为世界语言

有澳洲语言学家认为,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经贸能力增强,再无障碍阻止中文成为英文般的世界语言。

Seihan Mori, chief Buddhist priest of the Kiyomizu-dera temple, writes the Chinese character meaning 'disaster' at the temple in Kyoto.

Seihan Mori, chief Buddhist priest of the Kiyomizu-dera temple, writes the Chinese character meaning 'disaster' at the temple in Kyoto. Source: AAP

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高级讲师吉尔博士(Dr Jeffrey Gil),在该校的人文、文学与社会科学院,向非英语背景学生任教英文。他认为,中文不会因为其书写复杂而难以成为世界语言。
Dr Jeffrey Gil, senior lecturer in Language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at Flinders University.
Dr Jeffrey Gil, senior lecturer in Language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at Flinders University. Source: Flinders University
他在最新一期学术期刊《全球华语》(Global Chinese)中发表论文,题为「」。

在论文中,吉尔分析了中文书写系统的语言实践、意识型态、语言规划,以及当代世界英语的特质,借以显示中文有朝一日会成为世界语言。

毋须人人精通才成世界语言

他提出了4个论点。

首先,他强调要成为世界语言,并不必要有「人人精通」作前提,「有一个错误的假设是:所有学中文的人必须将读写能力学到如母语一样,即使这并不反映英文在世界上的使用情况。人们学习英文达到他们所需,同样道理在中文也是一样。」

其次,吉尔说现时电脑和手提电话可将拼音拉丁化成为方块字,意味学习中文的人只需学习拼音和认字,这对他们以中文来沟通省下大量时间和心力。

第三,吉尔表示,中文以往曾在其他国家曾普遍使用,「中国以外国家采用中文是有历史先例。韩国、日本和越南曾长时间以中文作学术和官方用途。当时是因为中国在区内甚至全世界国力最强,人们有足够理由学习和使用(中文)。」

最后,他表示「中文的语言性质使它无法成为世界语言」一说并不准确,「英语书写系统的不一致与不规律,显示语言性质本身不决定一种语言是否成为世界语言。」
「我的结论是,以方块字为基础的书写系统,并不阻止中文成为世界语言。」

浏览更多最新时事资讯,请登上或订阅


分享
Published 11 May 2020 4:00pm
By Yiu Wah Li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