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摆脱的新疆棉:西方与中国之间,国际品牌选哪边

全球品牌要不保护其在北美和欧洲的销售,要不保留其在中国的市场。越来越难以看到它们如何兼顾两者。

A woman walks by an H&M store in Shanghai, China on Wednesday, 24 March.

A woman walks by an H&M store in Shanghai, China on Wednesday, 24 March. Source: 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世界第二大服装零售商H&M在遭到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的强迫劳动中获利的指控后,于去年承诺停止从该地区购买棉花。 

但是上个月,H&M遭遇了新的抗议,这次是来自中国消费者,他们坚称该公司不使用新疆棉花的承诺是对中国的攻击。在政府的怂恿下,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的愤怒呼声。H&M等全球品牌面临得罪这个有14亿人口的国家的风险。 

这场公愤突显出依靠中国材料和工厂生产的国际服装品牌正在面对所有难题的根源——比起人们熟悉的因贫穷国家的剥削性工作条件而引起的声誉危机,眼下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如果不能从供应链中去掉新疆棉花,根据美国的,这些服装公司将遭到华盛顿的执法行动。劳工活动人士将指控它们是的同谋。 

但是,放弃新疆棉花会给自身带来麻烦——中国消费者将对维吾尔人的关注视为西方破坏中国发展的阴谋,对此愤怒谴责。 

全球品牌要不保护其在北美和欧洲的销售,要不保留其在中国的市场。越来越难以看到它们如何兼顾两者。 

代表几大服装品牌的华盛顿桑德勒-特拉维斯-罗森博格律师事务所(Sandler, Travis & Rosenberg)说客尼可·比文斯·科林森(Nicole Bivens Collinson)说:“此刻它们面临的几乎就是‘选择美国作为你的市场,还是选择中国作为你的市场’。”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服装品牌已经习惯了因为受益于缅甸和等受压迫工人而遭到批评,这些国家的廉价生产成本反映出令人担忧的安全状况。 

这些品牌已开发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它们宣布供应商的行为准则,并聘请审计方以确保至少看上去符合要求。 

但是中国有更加严重的风险。新疆不仅是中国棉花85%的来源,而且也是一种镇压形式的代名词——美国政府已经正式将这种镇压定性为。多达100万的维吾尔人被送入,并被。 

与新疆关联的污点如此之严重,以至于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都试图阻止美国人购买用该地区的棉花生产的服装。 

对于服装品牌来说,中国政府已经将中国消费市场变成了武器,这加剧了这些品牌的困境。为了煽动民族主义的愤怒,北京正试图向国际品牌施加压力,迫使它们站队——忽略强迫劳动的报道,否则会危及它们在全球最大潜在消费者市场上的销售额。 

而这种二选一的背景是中国仍然是世界服装生产的中心。 

为了寻求替代办法,许多国际品牌正在将生产从中国工厂转移到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等国家的工厂。但是,迁厂并不能消除他们与新疆棉花的一切关联。 

根据华盛顿国际贸易协会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tton Advisory Committee)的数据,中国向包括越南、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在内的14个国家出口未经加工的棉花,并向190个国家出口纱线。

世界上所有棉织物出口中近一半来自中国。这些材料大部分包括在新疆收获的棉花。 

“供应链长且不透明,从田野到货架的过程涉及轧花、碾磨、织布或针织、染色和最后的处理——所有这些步骤都可能在中国不同地区或在不同国家进行,”伦敦咨询公司GlobalData的服装分析师列昂妮·巴里(Leonie Barrie)说。“即使一个品牌与中国工厂没有直接关系,他们也不能保证与新疆棉花没有任何联系。” 

通向新疆的漫漫征途

新疆棉花制成的服装无处不在,这是数百年来塑造全球经济的力量导致的结果。 

由于奴隶制对纺织品的生产至关重要,棉花的历史与奴隶制的残暴息息相关,并且依赖大量人在艰苦的过程中进行收割和精细加工。 

棉花的丰厚利润促使美国南部种植园转向非洲奴隶贸易。在现代,棉花贸易经常引起人权团体对强迫劳动的指责,最突出的例子是在。 

中国从一个贫穷的国家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与纺织和服装行业息息相关。中国以低工资工人不受工会干涉的承诺来吸引外国公司。 

这些品牌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出口大国。它们还投入巨资,向日益壮大的中国消费阶层推销产品。 

新疆的地势起伏辽阔,面积是得克萨斯州的两倍多,拥有中国最大的石油储量。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阳光使它成为种植棉花的沃土。 

中国政府否认了有关虐待工人的指控,声称新疆大部分棉花生产已实现自动化。但在大部分维吾尔人居住的南疆,手工采摘仍然很常见。,那里近三分之二的棉花是手工采摘的。 

随着人权组织关注对维吾尔人的剥削,服装品牌寻求与新疆划清界限。耐克(Nike)、巴宝莉(Burberry)和PVH (凯文·克莱因[Calvin Klein]和汤米·希尔费格[Tommy Hilfiger]的母公司)均已保证不再从亚洲采购棉花,同时对供应商进行审核。 

但供应链专家提醒说,跨国制造商经常在审计程序上玩花招。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国际劳工问题专家吉纳维芙·勒巴伦(Genevieve LeBaron)说,“它使用的关键工具是给供应链的工作条件盖个橡皮印章,而不是试图深入了解目前的情况。” 

在新疆,探索供应链的努力与中国政府严格限制进入的现实发生了冲突。即使是最努力的服装公司也不能有充分根据地声称自己的产品没有新疆生产的元素。许多品牌的审计也不那么严格。 

各大服装品牌都围绕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etter Cotton Initiative)展开合作。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和伦敦,其官方使命包括改善棉花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 

去年秋天,该组织宣布停止在新疆的活动,因为有持续不断的强迫劳动报道。但根据路透社(Reuters)报道的一份,该机构的中国分支最近宣称,追溯至2012年,其在新疆的调查“从未发现任何一起与强迫劳动事件有关的事例”。 

这一说法与越来越多的文献相悖,包括联合国人权理事会(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最近发表的一份,对有关强迫劳动的报告表示“严重关切”。 

良好棉花发展协会拒绝了关于讨论该机构如何得出结论的采访请求。 

“我们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团队很小,”该协会的公关经理乔·伍德拉夫(Joe Woodruff)在电子邮件中写道。 

该组织的成员包括一些世界上最大、最赚钱的服装制造商和零售商,其中包括拥有Zara的西班牙集团Inditex,以及去年销售额超过370亿美元的耐克。 

激怒中国消费者

服装企业有关新疆棉花的声明未能缓解人权问题,却激起了中国消费者的愤怒。 

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人们纷纷上传自己扔掉耐克运动鞋的照片,有些不那么坚决的人用胶带把运动衫上的标识盖住。 

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家汽车修理店挂起了一条横幅,禁止穿耐克或H&M的顾客前来。北京一家酒吧为穿国产品牌服装的顾客提供免费饮料。 

在中国南方城市厦门,24岁的波莉·蔡(Polly Cai,音)说,她对耐克和优衣库(Uniqlo)等品牌服装和鞋子的喜爱被厌恶所取代,她认为这些品牌有损祖国的尊严。

“西方品牌想从中国消费者身上挣钱,又要拿新疆棉花说事,”她说。“这太荒谬了。” 

这些品牌把希望寄托在产品在中国的持久人气上,同时试图避免进一步的挑衅。Inditex从官网上删除了承诺避免使用新疆棉的声明。

然而,如果对新疆的强迫劳动不置一词的话,这些品牌有可能在中国之外的地方遇到更大的麻烦。 

“如果它们做了正确的事情,在中国就会面临严重的商业风险,”倡导组织工人权益联盟(Worker Rights Consortium)的执行董事斯科特·诺瓦(Scott Nova)说。“然而,它们知道,全球消费者会对一个故意支持强迫劳动的品牌产生反感。这是一个巨大的道德考验。” 

中国以外

对于服装品牌来说,围绕新疆的风波只是促使它们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的最新进展。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攀升,许多行业已经将业务转移到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等成本较低的国家。通过向美国跨国公司施压,迫使其放弃中国,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 

华盛顿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的贸易专家皮彼得拉·里沃利(Pietra Rivoli)表示:“所有推动这种生产进入中国的经济力量,实际上都不再起作用了。”

尽管如此,中国仍有一些难以复制的特质——世界最大的港口,加上它拥有从化学品到塑料等一系列相关产业。 

其他国家也存在人权方面的问题。去年,作为对政府严厉镇压持不同政见者的行为,欧盟取消了它的成衣免税待遇。 

一些全球品牌正在寻求中国政府的许可,从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更多的棉花到中国。它们可以用这些棉花来制造销往欧洲和北美的产品,同时将新疆棉用于中国市场。

不过,这种做法可能会使得服装企业面临与现在同样的风险。 

“如果品牌被贴上‘他们仍在使用强迫劳动,但只是用于中国市场’的标签,这就够了吗?”行业说客科林森说。 

上周,H&M发表了一份新的声明,恳求中国消费者回来。“我们正与中国的同事一起,尽一切努力应对当前的挑战,”这篇并没有提及新疆的声明写道。“中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 

各方对这份声明都不满意,包括那些对服装品牌与新疆断绝联系持怀疑态度的人权组织,还有认为自己的国家受到了侮辱的中国消费者。 

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对H&M的批评仍然很激烈。 

“对你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一个帖子写道。“但对中国来说,你只是一个不必要的品牌。”




分享
Published 9 April 2021 12:58pm
Updated 12 August 2022 3:04pm
By Peter S. Goodman, Elizabeth Pato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