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美第三轮贸易谈判破裂,冷战正成为新常态

特朗普政府派出商务部长罗斯去主持第三轮中美贸易磋商,显然从一开始就没指望这轮谈判能结出什么果实,而谈判结果也正如世界主流媒体所公认的那样,结结实实的破裂了。

US Commerce Secretary Wilbur Ross in Beijing

China has warned the US a move to impose tariffs on it would endanger the countries' mutual trade. (AAP) Source: AAP

上个周末美国人又去北京了,这次去的不是财政部长姆努钦,也不是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而是更加老成持重的商务部长罗斯。在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序列中,商务部并不像财政部那样具有影响力,也不像贸易代表那样专司美国对外贸易磋商,商务部长罗斯先生本人也不是特朗普核心决策圈的成员,此时特朗普政府派出这样一位圈外人去主持第三轮中美贸易磋商,显然从一开始就没指望这轮谈判能结出什么果实,而谈判结果也正如世界主流媒体所公认的那样,结结实实的破裂了。

实际上会议的具体内容并没有透露出来,但是当罗斯先生回国的时候,并没有从北京带回任何联合宣言或者协议,他只是对媒体说会谈是“友好而坦诚”的;而据多家媒体披露,美国政府的主要诉求是希望与中国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希望中国加大对美各种采购,将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缩减到2000亿美元的规模;而中国政府对此的反应是消极而冷淡的,在原则同意加大对美采购、缩减顺差之余,绵里藏针的补了一句如果特朗普政府后头继续采用关税战的办法对华施压,则所有中美已达成的协议通通作废。好吧,会谈果然是“友好、坦诚”的,但就是破裂了。

接下来的风向标,就要看美国政府到底会不会像特朗普总统在上周二所威胁的那样,对500亿美元中国输美高科技产品加征25%的关税。而在那之前,6月6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在青岛举行峰会,随后6月12日特朗普与金正恩在新加坡开会,这两个峰会的结局会撬动中美贸易战随后的走势。显然,贸易战本身已经成为中美新冷战格局下,双方从地缘政治到虚拟资本领域一系列大博弈中所形成的总体战中的一个组成环节。不谋全局则不足谋一域,只有从总体战的大格局出发才能认识到贸易战的真实内涵和意义。
US Commerce Secretary Wilbur Ross and Chinese Vice Premier Liu He
US Commerce Secretary Wilbur Ross and Chinese Vice Premier Liu He have held tense trade discussions. Source: AAP

虚拟资本领域的斗争

这个总体战的物质基础就是双方的实体贸易往来,地缘政治上的斗争则构成总体战的最尖锐形态,而总体战的最高形态,则是双方在虚拟资本领域的斗争。双方在金融货币这个虚拟资本领域的斗争,总管和支配着总体战的全局,包括地缘政治斗争和贸易战。

交换价值总管和支配使用价值和价值包括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推动资本自我增值和资本积累的过程无限循环下去,这就是资本炼金术最核心的秘密;产业资本在空间上的分布构成了地缘政治斗争的基本内核,金融资本在时间上的资源配置则决定了斗争的基本方向。这个表述换成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就是拿破仑的那句名言:战争的结果取决于谁拥有最后一枚金币。

拿破仑这个朴素的结论,是从滑铁卢的尸山血海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拿破仑很清楚,自己并不是被威灵顿公爵击败的,而是被伦敦金融城的金融炼金术所创造出来的近乎是无限的融资能力所击败的。同样的,在甲午战争中,中国也并不是被日本联合舰队击败的,中国战败的命运早在战前伦敦金融城选择购买日本战争公债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眼下的中国,选择了修炼自己的金融炼金术,以此来为这场前无古人的、看不见硝烟的总体战融资。今天的“金融炼金术”,基本的逻辑链条是这样的:一切会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都可以证券化,然后拿去抵押再融资。信用,货币,钱,就这样被“金融炼金术”的魔法召唤出来,形成庞大的现实支配力。中美两个巨人的命运,眼下这场“贸易战”的方向,完全地是由两国的信用创造能力所支配的。就在罗斯先生带着商务部一团人马来到北京的前一天夜里,中国央行使用所谓“中期借款便利”(MLF)这个金融工具,悄悄启动了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量化宽松进程。
China’s explosive rise was a shock to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 For decades, western economies like the United States have struggled with the growth of this economic powerhouse.
China’s explosive rise was a shock to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 Source: The New York Times
中期借贷便利(MLF),本质是央行与商业银行特别约定的一种再贷款:商业银行以有价证券为抵押,从央行换出基础货币。中国央行从2014年起引入MLF工具,作为定向增发货币的基础管道。中国人民银行6月1日晚间宣布,扩大所谓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所有这些债务凭证,因为在理论上可以产生未来的现金收益,都被纳入了MLF的担保品池子。这实际就是央行以债务为抵押创造信用,就是量化宽松(QE)。

实际上这已经是中国央行操作的第二轮量化宽松(QE2)了。早在2015年,中国央行将地方政府债纳入货币创造担保品池子,就此开启了第一轮量化宽松(QE1),QE1的战绩就是,人民币发行基础,从2014年以前超过80%来自外汇占款,转向2017年时将近50%来自各种债券;而根据中国央行在2018年3月份公布的数据,人民币发行量M2达到惊人的27.67万亿美元,相比之下,同期美元加欧元的M2总量才是27.66万亿元。至此,中国不仅在实物生产能力上碾压欧美列强(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和贸易顺差国就是这种庞大生产能力的一个镜像),在虚拟资本的信用创造上也拔得头筹。
只有读懂了这个大格局,才能理解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的3月份开启对华贸易战的真实涵义。现代信用创造的基础是债务,除了债务以外,人民币的发行基础还保留着相当规模的外汇占款;所谓外汇占款就是贸易顺差在银行体系中形成的留存;特朗普政府立意削减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实际上就是要部分消灭人民币信用创造的基础。倘若这事真搞成了,约等于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一把火烧了袁绍在乌巢储备的粮草。而中国政府对此的反应就是,一方面各种套路顶着贸易战不放,另一方面就是启动QE2,继续稀释人民币信用创造的外汇占款部分,釜底抽薪。

贸易战、金融战如此惨烈的情势,必然要在地缘政治斗争中反映出来。接下来,战场要暂时转到青岛的上合组织峰会和新加坡的美朝两国领导人峰会上,中国要在“一带一路”上寻求地缘政治上的整合,夯实对美总体战的地缘政治基本盘;特朗普则在新加坡会见金正恩,力图撬动东亚地缘政治板块。这种地缘政治上胡别苗头的结果,又将对特朗普政府后续操作对华关税战撬动中国削减贸易顺差的战术形成难以预料的反馈效果。而这,将是我们下一步要跟踪观察和分析的重点。

声明:
作者薛晓明,悉尼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以上为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

分享
Published 7 June 2018 12:28pm
Updated 7 June 2018 12:41pm
By Xiaoming Xue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