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美蜜月:始自冷战,终于冷战?

中美之间并未形成新冷战态势。在上世纪的美苏冷战中,中国是最大受益国,但北京并未深刻体会处理大国间相互关系的国际大格局思维,即核大国之间要避免导致双输的零和博弈,尤其要建立诚信。北京长期用中国式聪明处理中美关系,积弊至今,终于爆发了中美贸易战。

US and China Flag

US and China trade disputes likely to escalate, intensify and spread to other areas. AAP Source: AAP

最近,关于中美新冷战的议论不绝于耳。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了新冷战吗?上个世纪发生的长期冷战提供了许多教训,从中可以发现,今天中美之间的经贸冲突,其实与北京长期以来从未读懂美苏冷战有关。

新冷战,山雨欲来风满楼?

近十天来,《华尔街日报》、《日本经济新闻》、香港《信报》相继发表关于中美新冷战的文章,而深圳市委、市政府批转给市发改委的内部研究报告《“不宣而战”,世界格局的改变将比我们预期来得更快更猛烈》,则反映出中国地方政府对新冷战的未雨绸缪。中美两国之间的摩擦真的已经到了冷战的程度吗?

要了解新冷战爆发的可能性,就必须先明白旧冷战的特点。上个世纪世界上发生过两场冷战,一场是美苏冷战,一场是中苏冷战。前者人所共知;后者则中苏都避而不谈,因为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丑恶争斗。所谓冷战,是双方在政治制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全面相互遏制和对抗;更重要的是,双方以能相互毁灭的核武器彼此直接威胁对方以谋求各自的国家安全,相应地,彼此的经济交往和人员交流减少到最低限度。

There are sign that the goodwill between the US President and the Chinese leader Xi Jinping may be coming to an end.
Source: Getty Images


以此观之,当下中美之间并未形成新冷战态势,美国并没有把中国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打击目标,也没有用核武器直接威慑;中国同样也没有冷战层级的威胁动作。

首先,美国并没有明确表示要终结中国的现行制度,更没有这样的计划,而只是对专制不满。中国也没有政治上消灭民主制度和自由经济体制的战略;相反,中共部分采用了市场体制,而在政治上则放弃了制度输出或模式输出,它只希望保住政权。

其次,中国的核武器确实对准美国,但比起美国的核武力,中国主要还是防卫态势,并没有冒核大战的巨大风险而实行制度对抗的想法;美国的核武器目前仍然以俄国为第一目标,中国只是次要目标,这其实也是防卫态势,民主制度下,如果不遭到攻击,美国很难主动发动核战争。

再次,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共现在的意识形态已经支离破碎,不但对过去的70年难以自圆其说,连对改革中的一些制度改变都闪烁其词(比如私有化,做了不承认),共产主义说教已不属于有效意识形态,只是为了法统延续而不得不念的经,没有多少人相信,这样的意识形态不具备进攻力;美国虽然讨厌中共的意识形态,强调普世价值,但美国政府并没有针对中共意识形态的批判方略。

最后,在经济层面,中国的生存依赖于全球经济,不会主动实行闭关锁国方略;美国企业也不愿意放弃对华经济交往,所以美国不可能封锁中国经济。就以上主要方面来看,最近关于新冷战的议论多少有点危言耸听、哗众取宠的味道。

昔日冷战,中国因祸得福

现在来反思上个世纪的冷战,分析多年来被忽视的一个话题,即中国因祸得福,却颇有现实意义。大多数中国人只知道美苏冷战,却忘记了中苏冷战。事实上,只有从这两场冷战的相互关系去思考,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其实是美苏冷战的最大受益国。

美苏冷战中,中国不是主角,相关资讯在国内可以公开,世人皆知。至于中苏摩擦,50后、60后这两代人都有切身体验,只是中国民众没有意识到,那其实是比美苏冷战更危险的一场大国对抗。从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中苏之间在意识形态和制度较量上公开对阵,核武器瞄准对方,双方军队甚至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和新疆铁力克提地区发生了营一级的战斗。据中国官媒人民网2016年10月25日报道,1969年8月28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接到克里姆林宫的密令:苏联准备对中国的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请秘密征询美国当政者的意见;计划投放的核武器属于精确打击,不会产生多少核污染。多勃雷宁立即向美国国务卿基辛格通报。白宫的反应是,美国反对苏联的计划,若苏联这样做,将违反美苏间关于维持世界稳定的协定,也不符合国际宪章;同时,白宫故意向《华盛顿邮报》泄露了苏联的这一计划,以便让中国有所准备。8月28日该报刊登了一则震动世界的消息,标题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China - Beijing - Confucius Temple and Imperial College
A woman on a bicycle cycling past one of the temples at the Confucius Temple and Guozijian (the Imperial College) in Beijing, China in 1970s. Source: Corbis News


中共政治局获悉后开了紧急会议,决定高层全部疏散,只留周恩来和一个副总参谋长在北京玉泉山中央军委战备指挥中心坐镇应对。随后,“要准备打仗”就成为全国的口号,不仅把大批重要工厂的设备转移到中西部山区(即“三线建设”),而且全国到处挖防空洞。北京因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大部分人员均分散在各地农村的“干校”,市内人口大减,同时,外地游客几近绝迹。我曾于1970年夏到北京,从西直门坐火车去长城游览时发现,八达岭长城上空旷无人,我和同伴是唯一的游人。

当时基辛格还告诉苏联大使:美国总统认为,中国的利益同美国利益密切相关,如果中国遭到核打击,美国将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美国将首先参战;基辛格特地向苏联大使透露,美国总统已签署了一份准备对苏联130多个城市和军事基地进行核报复的密令,一旦苏联有一枚中程导弹离开发射架,美国就开始执行报复计划。面对美国强硬而明确的直接威胁,苏联最后没有按下用核武器袭击中国的按钮。中国不但因此避免了一场恐怖的中苏核大战,而且从美国政府善意地帮助中国摆脱中苏核危机之举中,发现了中美接近的机会,由此开拓了中美建交的历程和70年代末开始的中美蜜月。

中美蜜月因何而终?

也许正是因为中国是美苏冷战的获利方,而非受损方,北京当局疏于思考美苏冷战的经验教训。中国似乎只是单纯从美苏冷战的美方需要出发,去理解自己因祸得福的侥幸,却并未从中深刻体会大国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国际大格局思维。中国过去的决策者一直没有认真考虑过一个问题,即美苏冷战结束后,中美之间在国际战略方面的共同需要就会消失,而美苏冷战时代建基于相互战略需要而形成的中美蜜月早晚有一天会结束,那样的冷战“红利”不可能永存。本世纪初美国同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其实包含着继续延续中美蜜月的考量,其基础是希望中国遵守国际规则、恪守承诺,互利双赢,维持上个世纪已改善了的中美关系。然而,北京似乎并未充分理解此意,而是仅仅从大家赚钱的层面来看待这一机会。随着中国开始讨论自己的崛起,美苏之间的冷战教训更是被置之脑后。

美苏冷战时代最深刻的教训是,核大国之间不能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那样的零和博弈(即一赢一输)策略,那种博弈策略最后会反过来伤害自己;在彼此对抗的国际格局中,唯有谋求互利的战略才是上策。美苏冷战持续了半个世纪,双方其实都有一个互利的最终目标,即避免爆发美苏之间的核战争,那样的核战争将意味着地球的毁灭,绝对导致双输的结局。其次,对立双方之间的信任需要用坦诚相待的实际行动来确认,尔虞我诈、以诡道相欺,只会毁掉互信,增强摩擦。因此,苏联在对中国实行核打击之前,特地通报美国,不希望因中苏核战争而引发美国参与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而美国将自己的计划实言相告,既有防止中苏核战争威胁世界和平的国际大格局思考,也相信苏联并不想和美国拼个你死我活,果然,苏联就此收手。美苏冷战时代的两大教训其实同样可用于分析过往的中美关系。

Reagan And Gorbachev Meet At Their First Summit In Geneva
Soviet Premier Gorbachev and President Reagan stride across the stage towards each other at their first summit in Geneva. Source: Hulton Archive


现在中美之间未必会爆发新冷战,但是,中美之间经贸冲突的产生,其实与北京不懂得双赢和诚信的重要性,有直接关系,因为北京总把美国的善意视为理所当然(take it as granted)。由于北京缺乏对大国关系之间的国际大格局思维,经济实力增强之后,就把中美经济竞争变成了零和博弈,以为自己有了单赢的本钱;同时,为了单赢而不择手段,结果激化了美中矛盾。其次,从80年代开始中国处理中美关系就始终是两手并举:一是中国式聪明,言行不一、钻空子、玩小伎俩、便宜不占白不占,屡屡侵犯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包括用间谍手段)和想尽办法钻世贸组织规则的空子,就属于这类问题,上世纪末朱镕基在位时就发表过准备趁世贸组织监督不力而钻空子的内部讲话;二是中国式霸蛮,一遇批评就怒怼,用爱国主义宣传掩盖对行为的是非判断。久而久之,积弊凸显。
美国现在只是要求中国在“牌桌”上守规矩,别“偷牌”、别作弊,并没掀翻“牌桌”;而中国其实也想留在“牌桌”上,但心里明白,不偷牌、不作弊,大概就赢不了。几年前美国曾提出,“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做国际社会的成年人”。这话正面听是鼓励;反过来理解,就是指责中国缺乏诚信、钻空子成了国策的长期做法。美国处理美中关系,川普之前的历任总统一直是以善意换“朋友”,不计得失,只盲目相信前景会美好,即所谓的期待“共同发展”;川普所改变的,其实就是打破“幻境”,面对丑陋的现实,这就是美国的“对华新策略”,但并不是要形成中美冷战,只不过是在经贸领域里拨乱返正。

声明:作者程晓农,博士,中国经济学家、转型问题学者、旅美学者。
以上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

分享
Published 25 October 2018 4:37pm
Updated 25 October 2018 4:46pm
By Xiaonong Che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