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美谈判重启意味着什么?

这次的谈判重启以及初步协议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中国重回谈判桌?两国之间近两年来大起大落的摩擦乃至冲突是否告一段落?

US & China reached a tentative agreement on trade negotiation

US & China reached a tentative agreement on trade negotiation Source: AAP

美中经贸谈判10月11日结束。这次的谈判重启以及初步协议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中国重回谈判桌?两国之间近两年来大起大落的摩擦乃至冲突是否告一段落?对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关系到如何判断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

一、中美谈判重开的初步进展

10月11日美中经贸谈判结束后,中国副总理刘鹤与特朗普见面,并递交了一封习近平给特朗普的信件。习近平在信中表示,“希望双方按照你我一致同意的原则和方向行动,共同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特朗普对刘鹤表示,“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走到这一步,这对中国和美国来说都是件好事。我们非常感激,请祝贺习主席,非常感谢。”

随即美方宣布,在这轮谈判中双方达成了关于第一阶段相关议题的协议,待协议文本在数周内经双方同意并签字后,下一阶段的谈判立即展开。这是自今年5月中方终止谈判后双方首度达成初步协议。在这份协议中,中方同意采购400亿到50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同时中方承诺向美国企业最大程度地开放金融业投资,取消长期存在的种种限制;此外,中国保证外汇市场透明以及不干预人民币汇率;双方还将对禁止强迫性技术转让开展谈判,预计会很快取得进展。美方则同意暂缓原定于10月15日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决定。

这个第一阶段协议的最主要内容是,中方准备将美国农产品的采购数额翻番。在这次谈判结束后回答记者提问时,中方代表刘鹤明确表示,中方已经在近几周内订购了2千万吨美国大豆。这是一个提前兑现采购承诺的实际行动。2017年中国进口了242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其中60%为大豆等油料,其他为肉类、棉花、谷物(主要是玉米及玉米酒糟粕);2018年因为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的采购金额减少了三分之一,仅为160亿美元。2017年中国大豆总进口量的29%来自美国,达3,285万吨,而同年美国出口大豆总量只有5,300万吨,出口中国的数量差不多占了六成。

这次中方决定将今后每年的农产品采购数额比2017年这个进口高峰年增加一倍,如果其采购品种的数额大致比例不变,那么,即使美国各农业州停止对其他国家出口大豆,也无法满足中国的大豆订单。这些农业州必须大规模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让大豆出口量增加四分之一以上,才可能满足中国的采购需要。显然,对2016年支持特朗普上台的这些农业州来说,北京的决定无疑是送上了推动当地农业繁荣的礼单,也为特朗普在这些州连选连任奠定了基础。
For Both Trump and Xi, Trade Deal Comes Amid Growing Pressures at Home
(The New York Times) Source: The New York Times

二、“一揽子”和“两阶段”之争

在10月谈判之前,美方一直坚持,要就贸易逆差、侵犯知识产权等各项问题进行“一揽子”谈判。之所以如此,与谈判内容有密切关系。侵犯知识产权是这次谈判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在美国,此类问题属于司法问题,即用盗版、赝品等打入美国市场,这归处理侵害知识产权的商法所管辖,而盗窃知识产权则属于刑法范畴。无论是民法还是刑法的执法,都由独立的司法部门处理,不宜由行政当局就个案在两国政府之间进行谈判。虽然在盗窃知识产权的问题上,行政当局属下的联邦调查局会事先调查、搜集证据,甚至逮捕嫌犯,但案件的审理最后要由法院裁断。而就中方的情况来看,个人或企业对美销售假货,实际上是政策宽容所致,而盗窃知识产权的活动更与相关政策的实施有关。但是,美国司法当局不能就侵犯知识产权问题介入外交交涉,而中方则根本不承认盗窃知识产权的政策施为。

在这种情况下,在侵犯知识产问题上的政府间谈判中,其实从一开始美方就缺乏有效的施压手段。而中方当然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总以“内政、主权”作理由,拒绝深入讨论。所以,对美方而言,侵犯知识产权问题既然无法直接有效地沟通,更谈不上有效约束,那就需要找到有效的制裁手段,而提高关税就是这样一个可用的手段。换言之,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直接谈不通,那就只有把贸易逆差和侵犯知识产权这两个问题绑在一起,用制裁性关税作为施压手段,使中方自我约束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这就是所谓“一揽子”谈判的由来。

而中方最近开始寻求打破与美国的谈判僵局,其策略是,阻止“一揽子”谈判,实行所谓的“双轨制”谈判,即把贸易逆差问题和侵犯知识产权问题分离,前者尽量谈成,后者逐步商量。最后,这种谈判“双轨制”的思路就演变成了现在的“两阶段”谈判,第一阶段重点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第二阶段再就侵犯知识产权问题继续交换意见。谈判“双轨制”的思路追求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即通过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来换取美方暂时停止加征关税,从而避免美方逐步提高关税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冲击。对美方而言,既然“一揽子”谈判已被中方彻底拒绝,因此陷入谈判僵局,那么,分阶段谈判至少从僵局中跳了出来,而且对美国的农业有好处,因此不失为一种选择。

三、5月到8月:北京当局从“以拖待变”到“以打促变”

这次10月谈判的最大特点是,中方改变了对抗的立场,重回谈判桌,对美国来说,这当然值得欢迎。那为什么中共5月“掀翻谈判桌”之后摆出了与美国对抗的姿态,现在又180度大转弯,从“制造僵局”变成“打破僵局”呢?从本文开始时引用的习近平致特朗普的信来看,似乎双方之间此前并未发生过不愉快的对抗。然而,事实却是,在过去几个月里,北京的对美立场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从决意对抗变成了积极寻求突破僵局。

在去年的美中谈判前期,美方曾提出,如果谈判不能进展下去,从今年1月1日起提高关税;随后,双方在知识产权侵害问题上开始取得进展,于是高关税被几度搁置。显然,美国希望最后能就终止知识产权侵害达成协议,从而不必使用高关税这个惩罚措施。今年5月,双方已经就“一揽子”谈判所涉及的各项问题基本达成了协议,据美方后来披露,双方连协议文本的标点符号都改完了,只剩下签字程序。恰恰在这一时刻,中方走完了美中谈判过程那“一百步”当中的“九十九步”之后,突然“掀翻”了“桌子”,拒绝签字,从而彻底否认了此前已经取得的谈判成果。于是,美国立即对华增收部分关税,加以报复。
US & China Trade War
US & China Trade War Source: Getty Images
7月6日中共的外宣媒体《多维新闻网》明确表示,“‘中美共识’的小船说翻就翻。只不过这次踩翻小船的或将是中国。”次日《多维新闻网》的文章作了以下分析:“美国农民被视为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特朗普2016年大选时,各大农业州对其的选情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特朗普已在6月19日正式宣布参与2020年总统大选。农业经济的糟糕情况将会直接影响特朗普2020年大选的‘选情’”。这段话显示,7月份北京不仅不打算继续谈判了,而且正在考虑用对美国农产品主动加关税的方法,阻断美国农产品对华出口,从而打击特朗普,同时也做好了中美在经济上对抗的思想和舆论准备。7月9日《多维新闻网》的文章进一步指出,“如今,几乎没有人会相信,地球上体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会在一夕之间涣然冰释。甚至某些人已经嗅到‘新冷战’铁幕落下的气息”。

我在8月26日发表的一篇文章《美中关系转安为危说明了什么》中曾经指出,“由于中方今年5月初突然‘掀翻谈判桌’、让去年开始的近乎九成的协议内容全部泡汤。面对这样局面,美国曾经一方面小幅度局部增加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以施加压力,一方面继续表达邀请中方回到谈判桌的意愿。如果中共只是虚与委蛇地继续周旋下去,中美两国的关系虽然不佳,但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迅速大幅度恶化。但是,北京显然没有‘耗下去’的耐心了,两天前突然主动对美国产品加关税,这就是一种进攻姿态了……显而易见的是,若继续沿着特朗普小幅度调高关税的步骤走下去,中共原来采用的‘拖字诀’只会造成令它自己恼火的‘长痛’,而于特朗普无损,甚至可能巩固特朗普的选情;而一旦中共改用‘以打促变’的对美策略,则可能产生令美国有所震动的‘短痛’,至少能伤害特朗普在经济层面的政绩,动摇他的选情,从而诱导美国政局发生有利于中共的变化。一旦北京突然‘进攻’,特朗普的全面加关税措施显然是可以预见的。因为,美国已经因北京5月的‘掀桌子’之举而失去了双方友好协商、解决问题的空间。”

四、10月:北京为何180度大转弯?

北京对美策略的转变真是非常之快。8月份的决策是“以打促变”,而到了10月初,就突然放弃与美国对抗的方针,开始突破双方关系的僵局。这个转变的时间点大约在9月底。因为,就在9月25日,《多维新闻网》还刊登文章表示,“如今中美需要谈的、需要管控的,并不是协议。任何国际协议都是可以违反的,所谓‘契约精神’,在过去几千年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理想状态’,这是因为,一国之内的协议有国家政府可以公证监督,而国际契约则没有公证监督方,联合国、国际法庭等没有执行力的组织,在如今这个世道,还只能是强权的工具”。这段赤裸裸的表态暗示,北京从来就不打算受任何国际公约(如《海洋法公约》《知识产权公约》)或国家间协议的束缚,它只有在受到沉重压力的情况下才会坐上谈判桌。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R) shakes hands with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R) shakes hands with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Source: Visual China Group
那么,是什么压力让北京放弃打击特朗普农业州选票的决定,一反初衷,改而帮特朗普巩固这些‘票仓’呢?当然北京不会作出说明。但是,有一些迹象值得分析,这里列举两点。

第一,中国经济最近暴露出一系列不断下滑的征兆,不仅8月全国工厂的出口交货值已经负增长,而且9月外汇储备开始下降,加上制造业开始进入萧条,消费不振,随后必然出现失业上升、财政收入滑坡、外汇吃紧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没有可以立竿见影的“药方”能够“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地挽救对美出口,成了迫不得已的选项。而要做到这一点,缓和对美关系,就成了首要之务。毕竟,中国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出口与它从各国进口的数额基本打平,唯有美国市场才是中国每年净赚几千亿美元的主要来源。而更令中共担心的是,虽然美国的关税并未全面开征,目前的税率也不高,但美国公司的大量订单已经从“世界工厂”转移到其他国家,一大批外企正在别的国家谋划另设制造业供应链,一旦这些计划落实并完成,那么,向往美国市场就成了“画饼充饥”。因此,此时此刻对美缓和,不仅必要,而且得快,否则就太晚了。

第二,最近美国的政情让北京十分失望。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之一拜登的家庭丑闻接连不断,北京很难再指望这位“老朋友”将来能当选、帮忙;相反,拜登的失利态势意味着特朗普连任的机会增大了。既然特朗普倒不了,北京可能觉得,与其继续和他作对,不如趁他现在还未投入大选之际重新“握手”,否则便悔之晚矣,因为特朗普已经放话,如果等他连任后再谈判,向北京提出的条件会更加苛刻。

北京的这个对美关系180度大转弯看似突兀,其实也有其原因。明白了这个短期内从对抗到“握手”的“大跨步”跳跃,自然就能理解,今后的中美关系其实并不会真正建立在承诺和诚信的基础之上,而是一切随形势和利害之变而起伏。至于美中之间第二阶段以知识产权为重心的谈判,恐怕也不必过于乐观。

声明:作者程晓农,博士,中国经济学家、转型问题学者、旅美学者。
以上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

分享
Published 14 October 2019 4:32pm
Updated 14 October 2019 4:38pm
By Xiaonong Che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