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澳洲十年来首现加息周期,投资者如何应对?

在澳大利亚的购房者中,许多人从未经历过加息周期。而从现在开始,这些购房者就将面临逐渐升高的贷款成本。

mortgage, interest rates, may peraan

Artan faizlerin mortgage ödemelerini etkilemesi bekleniyor. Source: Monstera from Pexels

继上周三公布的澳大利亚年度通胀率超预期飙升至5.1%之后,整个市场都在猜测储备银行(RBA)要提前动手。不出所料的是,本周二(5月3日)储行将官方利率从历史最低点0.1%上调至0.35%。这正式开启了最新一轮的加息周期,并且宣告了澳大利亚长达十多年的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
不仅如此,储行还强调,加息将持续到2024年,今天仅仅是一个开始,并且还表示,将会开始“缩表”,也就是暂停购买或者再投资政府债券,为政府提供低成本现金的支持不再。这一决定也意味着澳大利亚将要开始收紧银根,减少市场上的资金流动。 

目前极高且仍在增长的通胀是迫使储行不得不在5月份立刻加息的核心原因。根据其公布的会议纪要,预计2022年总体通胀率将到达6%,也就是未来几个月,澳大利亚的通胀率仍将上涨。因此,绝大多数机构都判断,这将会是一系列加息的开端,预计本地利率将很快会上升至接近2%的水平,这也意味着我们正在进入过去十年都没有出现过的整体加息周期。 

而这次的加息加缩表,对未来一至两年的澳大利亚房地产和金融市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比如在澳大利亚的购房者中,许多人从未经历过加息周期。而从现在开始,这些购房者就将面临逐渐升高的贷款成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利率在年底增长至2.5%,也就是整体利率上升20%,那么60万澳币的房贷月供将增加779澳元;100万澳币的房贷月供则将增加1298澳元。联邦银行(CBA)的经济学家也警告,目前澳大利亚的家庭负债率很高,固定利率翻倍将导致消费者削减支出。
事实上,加息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比想象的来得更快,截至4月的过去三个月里,悉尼和墨尔本的房价均已出现了下跌,分别下滑0.5%和0.1%。而随着一系列加息等举措的到来,预计房价下跌的趋势将会在今年内更加明显。

除此之外,其他资产恐怕也将面临较大的价格冲击,最典型的莫过于债券市场,澳大利亚政府一年期、五年期和十年期债券收益率均攀升至多年高位——债券收益率的增加,则意味着债券价格的下跌。 

此外,全球股市在今年之内都在遭受大幅度的波动,过去一周的美国和澳洲股市都再次出现了明显下跌,甚至一些比较大型的蓝筹股业绩都开始受到通胀影响。比如在刚刚公布季报的美国上市公司中,像亚马逊这样的公司也让人意外地出现了季度亏损。
考虑到高通胀的现实,一些在市场下跌周期中的避险资产可能也不是很好的选择,比如像现金和黄金。前者在高通胀情况下显然面临着快速贬值的问题,后者虽然有一定的抗通胀属性存在,但在历史上的高通胀时期表现并不特别突出,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常规的“熊市”——也就是经济大幅度萎缩,连带出现短期通缩风险的情况,而是高通胀使得价格过于稳定的资产会跑输。 

那么,在这个时候,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最好的规避风险的选择呢? 

笔者觉得可以引用投资界的泰山北斗、91岁高龄的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98岁高龄的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早在两年前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的说法,那就是——通胀“欺骗了几乎所有人”,没人知道未来几十年的通胀情况到底如何,抵御通胀的上策是贯彻合理的投资理念。 

而他们的选择是“productive asset”,也就是生产型资产,即可以持续产生收益和价值的资产,比如股票等权益类资产。而在选择这样的投资机会时候,巴菲特的选择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第一,轻资产公司。因为在通胀和加息周期中,对企业和资产产生最大压力的是利率上升意味着资金成本过高,因此轻资产的公司意味着需要承担的资金成本低,这方面的压力就小。

第二,穿越周期,特别是那些产品和服务具有严重必需性特征的公司和资产。比如巴菲特自己特别喜欢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等相似类型的企业,因为这些公司的消费群体非常庞大并且较为固定。其产品有必需性,不论周期上行或下行,人们总是会消费,因此也会产生较大且稳定的现金流。 

除此之外,巴菲特最后提到了一个终极方式,就是:投资自己。不论身处任何行业,遭遇哪一种经济周期,能够不断投资自己的技能,让自己变得在劳动力市场或商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是一种永远不会出现亏损的投资。 

这最后一个方式同样适用于投资以外的思考,在面临通胀带来的消费品价格上涨、家庭财政压力面前,除了想办法让自己的资金和财富进一步保值和依然增值之外,让自己不断提高技能和水平,提升自己的价值,永远是不会错的,也是面对包括高通胀在内的各种经济和财务风险的“终极武器”。

(本文作者魏睿昊Julius Wei为SBS特约通讯员、澳大利亚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分析人士,转载须经SBS许可;本文观点仅代表嘉宾观点,不能代替理财建议,不代表本台立场。)

SBS致力于用63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分享
Published 4 May 2022 7:44pm
By Julius Wei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