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2.0:《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可能引发的经济效应

终止香港的独立关税区地位,就意味着港元不再能够与美元自由兑换,北京那套长久以来获利匪浅的国际金融顶层设计就要彻底破功,中国的美元流动性就要面临枯竭。

Protesters hold 'Thanksgiving' rally after US passes Hong Kong Act

Source: EPA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发表。这是一份非常奇怪的国际法文件,除了它的第二条规定英国在1997年7月1日归还香港以外,其他所有的条文,都在规定中国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英国好像从这份联合声明中消失不见了。

根据这份《联合声明》,除了外交和国防的权力归属中国中央政府之外,这个在中国国土上的前英国殖民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自治权力:香港人民将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取得了独立于中国大陆的独立关税区地位,他们甚至不用向中国中央政府交一毛钱的税,但却同时在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拥有自己的人大代表。似乎没有人质疑这违背了最起码的“无代表不纳税”原则(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200多年以前,英国在北美大陆上的13块殖民地,正是为此,跟他们的宗主国打了一场长达7年的血腥战争,并最终赢得了独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而在1984年,英国的香港殖民地人民比当年英国北美殖民地的人民取得了更大的胜利:他们甚至不用交税就在“帝国议会”取得了代表权。
A protester dressed as the Statue of Liberty poses as people march past from Charter Garden to the U.S. Consulate in Hong Kong,
A protester dressed as the Statue of Liberty poses as people march past from Charter Garden to the U.S. Consulate in Hong Kong, Source: AAP
但这显然不是全体香港人民的胜利,而是香港1%的精英对99%的庶民的胜利。《联合声明》并没有赋予香港人民普选权,当然他们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拥有过这项权利,然而在现实层面上,在没有普选权的情况下,所谓“港人治港”的制度安排,实质上就成了香港上层精英统治香港。

《联合声明》发表后,最先发声表达不满的,是大量亲北京的香港草根左派群众。根据曾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许家屯先生回忆,当时新华社香港分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做香港左派群众的思想工作,说服他们接受回归后香港将由亲英美的上层精英实际统治的现实。从此,北京失去了对香港群众的直接动员能力。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中英联合声明》出台35年之后,显然是北京的对立方在香港取得了动员群众的优势地位。从2019年6月9日起,香港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港府《逃犯条例》修订草案的群众运动,6月12日抗议群众第一次与警方发生的暴力冲突,7月1日抗议群众一度攻占立法会,进入8月份示威者两度占领并瘫痪香港国际机场。

在港版“颜色革命”的威胁下,港府不得不在9月4日撤回了《逃犯条例》。但港府这样做显然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面对大规模群众街头抗争的情况下,执政当局是一步也不能让的,否则只会鼓励对面的群众运动向更加极端化的方向发展,因为执政当局的任何让步都会被抗议群众解读为自己此前的抗议策略奏效了,既然抗议策略是奏效的,为什么不继续呢?为什么不试着加大筹码,看看能不能取得当局更大的让步呢?

果然,在港府撤回《逃犯条例》后,街头抗争一点没有要平息的意思,反而愈演愈烈,并且在进入11月份以后,以香港警方围攻香港理工大学为标志,进入到了一个白热化的新高潮阶段。
China Condemns U.S. Over Hong Kong. That Won’t Stop Trade Talks.
(The New York Times) Source: The New York Times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参众两院几乎是立刻就一致全票通过了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民意代表一致全票通过某项法案,不由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国会议员们投票的那一刻被苏联最高苏维埃或者中国人大附体了;“全体一致鼓掌通过”这种事情,本来以为只是“极权专制国家”那些橡皮图章式的、所谓的“民意机构”才有的剧本,没想到美利坚合众国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搞这一套。

而在国会两院一致通过的压力下,本来对类似法案不以为然的特朗普总统也不得不在11月28日,也就是感恩节当天,签署了这项法案。当晚,香港的抗议群众,齐聚中环的爱丁堡广场,举着美国国旗,高唱《星条旗永不落》,对美国通过这项法案表示感谢。
但这件事简直太奇怪了,甚至可以说是诡异。这个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要害是两条,一是美国国务院必须每年根据香港的人权和实际自治情况,向国会提交评估报告,国会则依据国务院的报告,来决定要不要继续给与香港独立关税区的待遇;二是举着放大镜盯着北京和港府,如果有官员违反了这个《香港人权和民主法案》,就要冻结他在美的全部财产,并且禁止入境美国。

毫无疑问地,这两条将对香港的经济和金融造成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个法案成了高悬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头上的达摩克里斯神剑,谁也不知道这柄宝剑什么时候落下来,斩断香港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最是厌恶风险的大资本或许也会逐渐离开,沉重打击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然后香港人举行盛大集会感谢美国政府出台这项随时可以终结香港既有国际地位的法案,这就好比在一起人质劫持案当中,人质竟然非常感谢用枪顶着自己脑袋的劫匪。

美国政府试图通过这项法案来保护香港人权的逻辑,乍看起来同样不可理喻。这等于是企图用惩罚香港的方式来保护香港。这种逻辑听起来就像是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为了“保卫”某个南越的村庄不被越共渗透,就干脆毁了这个村子。正如某位越战美军前线基层指挥官所言,“我们为了拯救这个村子,不得不毁了它。”
更何况美国在香港还保有大量资产。美国每年从香港取得30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另有1344家美国公司在香港经营,其中278家是地区总部,约有8.5万名美国公民常驻在香港,但美国政府就是执意要每年给自己一次机会,看要不要毁掉香港,目的则是要保护香港,而无数的香港人还在热情欢呼美国的这种另类保护。在11月25日揭晓的香港区议会选举中,60%的选民投票支持亲美的所谓“泛民主派”候选人,在全港18个选区452个议席中拿下里389席,占比高达85%。值得一提的是,60%的支持票可以控制85%的议席,这绝对不是一个民间自然生长出来的选举结果。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人和香港的反对派认为他们可以通过毁掉香港的方式来保护香港?是什么样的神奇逻辑可以解释这种语义上自我矛盾?一个极有可能的答案是,香港是中国大陆破解其金融三难困境(The Impossible Trinity)的最重要出口。

所谓三难困境(The Impossible Trinity)理论,意思就是说,对任何国家来说,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最多只能同时做到两个,而必须要放弃另外一个。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了确保自身的金融安全,以及发展对外贸易,选择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稳定的汇率,牺牲掉了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但问题是,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虽然保证了金融稳定,但是极端严格的、许进不许出的资本管制对于境外投资人的信心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在今天,哪怕上海的洋山港已经是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了,可很多跨国企业物流从上海走,结算还是放在香港。
为什么国际资本与中国做生意要把结算地放到香港?因为港币可以自由兑换!

北京的顶层设计是,内地保留独立货币政策、保留稳定的汇率,牺牲人民币自由兑换;而香港则保留稳定的汇率和货币的自由兑换,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这样,在金融结构上,内地与香港互相嵌套,就突破了金融三元困境的枷锁,竟然能做到三者全得。

北京拉香港做局的这套顶层设计,结果就是让中国长期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18年中国吸引外资余额高达2500亿美元,其中直接进入中国大陆的是1400亿美元,经由香港通道进入中国大陆的有1100亿美元。除此之外,截止2108年,还有1100多家内地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市值超过20万亿港币。同期,尽管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货币市场,但吸引外资总额却只有2200亿美元。

这恐怕才是中国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中做出巨大让步的根本原因,也是在香港问题上北京采取一国两制务实路线的根本原因。也由此,对于中国而言,香港确实成了一座不可替代的城,一个可以从全世界融资的便利通道。

但随着2019年的感恩节当天,特朗普总统签署《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这个通道却随时有可能被美国掐断:终止香港的独立关税区地位,就意味着港元不再能够与美元自由兑换,北京那套长久以来获利匪浅的国际金融顶层设计就要彻底破功,中国的美元流动性就要面临枯竭。

这实质上等于美国将中国驱逐出自己的国际融资体系。香港街头热闹的群众运动,区议会选举反对派的大胜,电视机镜头里的莫洛托夫鸡尾酒瓶和武装到牙齿的香港警察,都只是中美新冷战大潮下的一朵浪花,而这个新冷战大潮的波浪,则已经从最开始的关税战,到以围剿华为为标志的科技战,终于走到了眼下最实质、最险要的金融战阶段。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眼下在香港所正在发生的一切,会有一个happy ending吗?

 (声明:作者薛晓明,悉尼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以上为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




分享
Published 2 December 2019 12:53pm
Updated 2 December 2019 3:20pm
By Xiaoming Xue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