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华人艺术家和她们的疫情时代

面对行业的种种不确定性,最为不安的还是身处其中的艺术家。

Story is Connection

Story is Connection Source: Andrew Coulter

2020年3月,新冠疫情在维州急速蔓延,城区内的众多剧院,美术馆和音乐厅在一个月内纷纷关停,许多本地原本热闹私人画廊和小剧场也不得不遵照规定,停止营业。解封后,行业虽有所回温,但2月初墨尔本的五日封城,却仍不免让每个人又燃起隐忧。

面对行业的种种不确定性,最为不安的还是身处其中的艺术家。尤其对于华人创作者来说,重新调整航向尤显艰难:一方面,许多人本就身处艺术行业的“竹子天花板”下,时常需要面对资源分配的不公;而另一方面,疫情给整个行业带来的冲击,更考验着许多人对未来的信心。

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来说,创作之路该如何继续?疫情中又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分享?SBS普通话节目记者邀请到了三位华人艺术家与我们分享她们的答案。

Feifei Liao: Zoom成为新剧场,展现留学生的疫情故事

在全澳疫情中,话剧,音乐等依赖现场演出等艺术行业受影响最早,也最严重。,从2020年3月到2021年5月,澳洲演出产业共损失约3亿4千万元。数字背后,是大量工作的流失和演出机会的减少。

过去几年来,Feifei Liao都一直专注于一个的运营。他们邀请普通的留学生参与创作和演出话剧,讲述自己的留学故事。其中很多故事打动了许多人,也在过去几年中收获了大量关注和回应,甚至让许多机构更加积极地关注留学生的身心健康。
Story Is Connection
Story Is Connection Source: Andrew Coulter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留学生”和“话剧”这两个创作核心迅速被卷入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本来运转顺利的工作坊项目也因禁令而暂停。情急之下,Feifei和团队不得不开始筹划解决方案 :

“因为我们都只能在5公里内活动,所以在现场做话剧,或者拍摄都很困难。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通过Zoom做采访,做指导,然后把录制下来的内容剪辑成影片。”

这个想法得到了团队的一致同意,

没想到,这个的虚拟的空间却让他们接触到了留学生更真实的一面:

“话剧的话还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但是通过Zoom的摄像头却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比如很多人的床出现在同一个屏幕里面。这给话剧本身的创作带来了很多多样性。而且,这种形式也拉近了每个留学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真的在自己的房间里,自己的床边,讲述自己的经历时,这种分享所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留学生的这些分享最后成为了Story Is Connection的短片LIMBO,

自己作为留学生的经历,和过去几年在项目中的收获,让Feifei看到了这些故事的意义,她也相信自己的脚步不会停下。

但同时她也坦承:疫情带来的困境依然存在;而华人艺术家和留学生都需要面对各自这看似不同,却实则相同的难关,艺术工作者也都在寻找创新的方法。但她仍然希望,无论创作形式如何变化,自己都能够提供留学生一个讲述故事的舞台。哪怕是疫情过去之后,大众也能把这份关注继续下去。
story is connected
Source: Joyce Cheng
独立音乐人Mindy Wang(王萌):短暂迷茫后,发掘媒介和创作的更多可能

与剧场类似,疫情前的音乐行业也主要依赖现场演出来连接听众,而从去年3月开始,音乐家们也经历了一场急速的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现居墨尔本的独立音乐人Mindy Wang就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

在英国获得音乐学位后, Mindy迁居墨尔本。一直以来,创作都是她最重要的工作,而悉尼艺术节(Sydney Music Festival),布里斯班艺术节(Brisbane Music Festival)和墨尔本的MPavilion等大大小小的艺术活动也一直是Mindy分享作品的主要平台。
story is connected
Source: Joyce Cheng
然而,去年的疫情让这些艺术节纷纷停办,Mindy也因此经历了短暂的慌乱。整个上半年,她和她的合作者也都在不停计划之后的工作,申请各种各样的艺术基金。所幸,申报的艺术项目都得到了City of Melbourne等机构的资金支持, 让她在得以重新投入创作和专辑录制。

但由于维州边境忽然封锁,Mindy的母亲被卡在了国境线外。在视讯中,Mindy看到母亲一个人在隔离中的恐惧和孤独;而母亲也一直担心在墨尔本的她。

这种母女间的挂念,让Mindy开始想到“用音乐做一座桥” —— 不仅要连接自己和母亲,也要让更多人看到疫情中那种人类互通的情感。所以,她开始制作一个音乐系列,讲述疫情期间发生在武汉和墨尔本的故事,而其中一个故事就

Mindy说,如果没有经历疫情,她很难想象自己会把这私人的经历变成作品。但现在的她却希望能让这个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她说:

“我想用这个作品提醒大家,我们作为人,其实没有那么不同。到最后,每个人对于家人,爱人,朋友的感情其实也都是一样的。”

而为了让分隔各地的人都听到自己的音乐,她也选择了用音影结合的方式呈现作品,并将影片上载到了YouTube上;她也在去年第一次尝试了用Instagram等平台进行远程表演。一开始,看不到观众的反应也让她觉得“演得很无聊”;但慢慢地,她也开始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线上演出)的好处是很多人不需要到现场就可以看到你,比如我在英国的朋友和一些在欧洲的观众会忽然出现在直播里,所以也让我收获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观众。同时,因为开始在线上发表更多作品,在Bandcamp上发表专辑,我的音乐也意外地被Apple Music放到了首页推荐上,这对像我这样的独立音乐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跨域艺术家子轩(Echo Cai):疫中反思,寻回纯粹艺术空间

疫情中同样收到冲击的还有私人美术馆和艺廊。相比公立场馆,私人艺廊往往是新锐艺术家被观众认识的起点,但能获得的经济支持有限,所以许多艺廊经营者往往需要身兼数职。而跨域艺术家子轩就是这其中之一。

在疫情开始前,子轩不仅需要完成自己的创作,也需要帮助艺廊做策展和宣传。蜡烛两头烧,让忙碌成为了她生活的常态。但当疫情来袭,一切都不得不暂时停下。子轩说,其实自己心里很享受:

“封城其实是把艺术家逼回到了自己的空间里,去专注地面对自己,面对艺术。”

在疫情中,她也开始用影像记录自然,城市和家人的变化。这种生活带来的平静也促使她在解封后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疫情缓解后,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做回一个艺术家,其实艺术家要面对的只应该是自己的作品。”

与此同时,在过去几年,子轩很多创作的主题都是色彩浓郁,热烈的街景。但封城期间的安静,也让子轩有了更多时间重新思考自己的创作主题。

“疫情期间,我虽然没有画街景,但拍了很多空无一人的街道。但是这种完全不同的样子也让我觉得很珍贵,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平行的世界,也给了我一些灵感可以去做新的创作。

子轩说:"封城结束后我和其他艺术家交流时,他们对这种感受也有共鸣 —— 疫情期间我们更专注了,能够不去想市场,藏家,商业的一些需求。疫情后,我的创作主题会有一些改变。”。

而由子轩和澳大利亚策展人Emma Thompson联合筹划的艺术项目目前也得到了City of Melbourne的支持。在疫情冲击后,他们联合邀请了包括钱菁华,欧阳昱和傅红等知名华人作家和艺术家,分享以移民体验为主题的作品。

对于目前仍然在行业内坚持的年轻华人艺术家,她们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Mindy特别提到年轻的华人艺术家所面对的“特殊情况”:“这条路值得坚持,但是也很艰辛,而且我们的面前并不是说有人已经给我们铺好了路,要在一次次反复尝试中前进,其实挺难的。”但她提醒,若有意坚持,可以多多关注各个市议会(City Council)和艺术组织的信息:“虽然资源有限,但是现在一些组织还是在支持边缘化的艺术家,如果有机会,可以尽量积极一些去申请这些艺术基金”。

而子轩认为,留在行业中尤其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对艺术的热爱:“艺术行业本身不留人,艺术家一般也不会非常富有…但是,起码自己真心喜欢过艺术,为艺术付出过,坚持下去至少不后悔。“

未来会如何?没有人知道答案。这个在变化的时代里,她们都在慢慢探索,寻找着看待世界不同的可能性。

分享
Published 23 February 2021 4:23pm
Updated 26 February 2021 11:23am
By Joyce Che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