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宣布新冠状病毒命名为「COVID-19」

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致命的新型冠状病毒重新命名为「COVID-19」,并呼吁全球将该病毒视为「头号公敌」。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WHO).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WHO). Source: AAP

继两周前刚宣布将蔓延全球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定性为,世卫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在当地星期三,于瑞士日内瓦的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上,正式将该病毒命名「COVID-19」。

谭德塞表示,「CO」是代表冠状;「VI」代表病毒;「D」是代表疾病。
谭德塞认为将病毒定名,可避免污名化。他指,世卫决定将病毒重新命名的原因,是为了避免标签某一地域、动物、个人或人群。同时,该名称亦必须要可以发音,以及与病毒相关。

他强调,新名称可以避免公众不准确地使用带有污名的称呼,亦可提供用于将来任何冠状病毒爆发的标准格式。

较早前,世卫曾将新病毒称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而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周亦公告,将病毒简称「新冠肺炎」或英文为「NCP」。

根据2015年颁布的准则,世卫建议避免将病毒,以最先爆发疫症的地方来命名,如伊波拉病毒和寨卡病毒等,恐怕无可避免地引起公众联想。

此外,亦建议避免使用「中东呼吸综合症」或「西班牙流感」等统称,恐怕为整个地区或种族造成污名。
世卫还指出,以动物来命名疾病会造成公众混淆,如2009年H1N1病毒被称为「猪流感」。即使病毒并非经猪假传播,也对猪业产生重大影响。

除了不建议以首次发现疾病的科学家命名,容易引起恐慌的字眼如「不明」或「致命」,也一并被禁止使用。

世卫卫生安全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亦称:「虽然对某些人来说,似乎是一件琐碎事,但对某些直接受影响的人来说,的确很重要……可能会对人民生活和生计造成严重后果」。
WHO director-general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WHO director-general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Source: Keystone
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最早在中国城市武汉爆发,迄今全中国的确诊病例已超过四万二千宗,累计有1016人死亡。昨日新增2478人确诊感染,虽然字是2月以来最低,但新增死亡人数则破单日新高。

而澳洲本地确诊共有15宗确诊个案,其中5人已康复出院,其余病人目前情况良好。

浏览更多最新时事资讯,请登上或订阅


分享
Published 12 February 2020 10:40am
Updated 12 August 2022 3:24pm
By Jennifer Mok, Jojo Lee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