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樓廣告標價過低涉造假 逾200地產經紀共罰款52萬

近5年來有238個地產經紀因為蓄意講低物業價值來吸引準買家,結果遭新州公平交易署(NSW Fair Trading)罰款共52萬3,600元。

property market

Source: ABC Australia

要點:

  • 當局今年收到109宗物業「蓄意報低價」投訴,近5年來逾200名經紀被罰款。
  • 有準買家認為,這種現象十分普遍,報低的差額可達30萬元。
  • 經紀則表示,報低價只是因為樓市熾熱,並非經紀刻意為之。

《雪梨晨鋒報》,當局今年截至11月23日收到109宗相關投訴,去年亦收到144宗投訴。新州公平交易署發言人說,這顯示2016年的立法有效。

當局在2016年立法禁止「蓄意報低價」行為前,在2014年只收到84宗相關投訴,在2016年大增至266宗。公平交易專員當時表示,原因是消費者愈來愈留意到這種做法是違法。

地產經紀蓄意將物業價格報低,不但可能浪費準買家的時間,還令他們枉花金錢做害蟲報告和律師費,用於一間業主意向價格從來不在他們目標價格範圍內的房屋。

一名已認真搵樓6個月的雪梨準買家表示,這種現象十分普遍。他稱,真實售價最少比報價多30萬,「他們(經紀)要不是不稱職,就是刻意這樣做。」

在雪梨內城區Newtown一間準備拍賣的房屋,廣告標上「參考價」(price guide)是170萬元,但後來取消拍賣,再推出市場時以190萬元放售。
然而,是否「蓄意報低價」要視乎經紀合約上寫了甚麼或是賣家改變了主意。

新州法例規定,地產經紀必須在經紀合約上,寫明一個估計售價,而放售廣告上的「參考價」必須與該估價相同。法例亦規定經紀保留與相關人士對話的筆記,也不准在廣告上使用「開價高於」(offers above, offers over)等字眼。

新州地產研究所行政總裁Tim McKibbin則說,這條法例並無令消費者覺得受額外保障。他又說,樓市暢旺時會出現更多投訴,「售價高於經紀報出的價格,是因為樓市熾熱。我不認為真實情況有說得那麼嚴重。」

買家經紀Lauren Goudy也說,報低價通常不是蓄意的,尤是在疫情期間市場活動少,令估價困難。她認為,法例應該要容許準買家查看經紀與賣家的合約。

提供買家經紀服務的機構Rising Tide Capital的聯合創辦人Bo Xiao也說,報低價的現象沒以前普遍,「他們想有更多人到場營造氣氛,以推高(成交)價格。然而,有了新法例後,他們不能報出太荒謬地低的價格。

「兩三年前,我見過有經紀為一間100萬元的獨立屋報少20或30萬元,但現在我再看不見了。」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
Published 28 December 2020 9:48am
By Yiu Wah Li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