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文章:華人對澳洲社會帶來的六個有趣轉變

農曆新年將至,筆者為大家點算了華人對現代澳洲社會的日常生活,所帶來的六個有趣改變。(文:李穎斌;譯:余睿章)

Hurstville Lunar New Year celebrations

Thousands celebrate the Lunar New Year seaons in Hurstville, NSW. Source: SBS

去年雪梨 Bennelong 選區的眾議院議席補選以及前參議員達斯艾利(Sam Dastyari)辭去國會議員職務,觸發大眾傳媒關注 100 萬名澳洲華人對本地社會的影響,可謂前所未見。

因此緣故,近期澳洲社會充斥多個新詞彙,如「中國影響力」、「雙重國籍」、「外國密探」、「政治捐獻」,甚至是「恐華」(Chinaphobia)、「上海山姆」(Shanghai Sam)或「四川山姆」(Sichuan Sam)。

作為一名屬於 Bennelong 選區的選民及一名澳籍華人,筆者慶幸這些風波經已告一段落。的而且確,華人對於澳洲社區的影響是真實且不容置疑的,同時亦已出現在澳洲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早已習以為常。

一、中式餐廳及食品。澳洲人對餃子、叉燒及珍珠奶茶的熱愛,絕對不能以「恐華」來形容。與其他國家不同,充滿地道風味的美味食品在澳洲隨處可見。以前,中式晚飯被視為偶然一次享受異國風情的體驗;但時至今日,中式食品在澳洲已成了主流菜式,甚至與意大利薄餅及意粉平起平坐。

不論是雪梨的 Hurstville 及 Eastwood、布里斯本的 Sunnybank,抑或是墨爾本的 Box Hill,華人社區的人口不斷增長,令澳洲人毋須再長途跋涉前往市中心的唐人街,亦能享受地道上海菜、四川菜等美食。不過,大家喜愛中菜的同時,亦需要注意自己的腰圍:不幸地,美味的中式食品原來與華人的纖瘦體質並無關係。
中國點心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 steamed dumpling in bamboo steamer tray. Food preparation counter top image. Source: Getty
二、「兩蚊店」。雖然「兩蚊店」的貨品不再局限於每件兩元的售價之內,而且我們至現時為止仍然未得出「兩蚊店」的發源地,這些雜貨店在細小、有限的範圍內,卻為大眾提供各類型的貨品,由傢俬至五金都有。這些店舖出售的中國製產品幾乎能解決大家所有需要,不論是日常生活必備的家品、小朋友的勞作用具、穿著前往參與派對的服裝、送予友人的禮物、家居擺設及裝飾物等,應有盡有、一應俱全。

三、歡樂趣事。澳洲華人經常自嘲他們的文化習俗;他們一向擁有的「奇怪幽默感」為社區帶來不少歡樂。雖然西方人士針對華人的玩笑或笑話現時多被視為政治不正確,但澳洲華人卻得到一塊「免死金牌」,可以任意取笑自己的習慣和文化。不論是著名作家 Benjamin Law 所編寫的電視劇集《Family Law》,抑或是《International Student Ronny Chieng》,甚或是 Alice Pung 所編著的書籍,都為澳洲社會帶來無限歡樂及「笑料」。沒有了這些「笑話」,澳洲或許從此不一樣。
The Family Law
Source: SBS On Demand
四、一個聰明能幹的國家。澳洲的固有文化或許對精明能幹的知識分子抱有懷疑或厭惡的態度,但華人家長依然非常注重孩子的學習過程。大家或許會發現,您所信賴的家庭醫生或醫院的外科醫生,正正就是一位華人。今年澳洲日公佈的年度本地英雄得獎者 Eddie Woo 便是一名澳籍華人;他以有趣生動的短片教授數學,獲得社會充份嘉許。當然,筆者認同過份推動孩子爭取最佳成績,絕不理想;同時,亦造成補習行業不斷擴張。但利用童年及年少的時間學習更多新事物、增長知識,總比虛度光陰、在街上流離浪蕩更為理想。

五、保護環境的習慣。澳洲華人家庭一向精明、節儉的習慣,令這個民族無意中成為澳洲最環保的群體之一。華人甚少開動洗碗碟機,大部份時間只用作晾碗碟架;亦會重用玻璃樽或餅乾罐,保存乾冬菇及其他中醫藥材;超市的購物膠袋會用作垃圾袋;在無需要時(不論電費高昂或低廉)又會關掉所有電燈。這些優良的環保習慣,亦漸漸開始被其他澳洲家庭所採納。

六、Bing Lee 電器店。現代社會中,大家都喜愛使用家用電器,但已故李冰先生(Bing Lee)及其家人所創立的電器店,卻教曉澳洲人「講價」的技巧。任何貨品的交易,都是可以討價還價的,大家毋須感到尷尬。

狗年將至。大家在二月中慶祝農曆新年、享受叉燒包等美食、陶醉於青島啤酒的同時,亦不妨記起澳洲華人為我們帶來的這些微妙轉變。


為雪梨萊德市(City of Ryde)前副市長兼 2008-2017 年獨立市議員。他亦是 的編輯,與網友分享雪梨西北部這個多元文化社區的生活點滴及人與事。閱讀其他文章。


分享
Published 13 February 2018 4:23pm
Updated 19 February 2018 11:08am
By Justin Li
Presented by Winmas Yu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