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朝一日】動物器官可解決人類缺乏器官捐贈問題?

在全球可供移植的內臟短缺的情況下,有需要接受移植的病人,現時均很難獲得合適的器官捐贈。

T豬隻器官通常用作「異種移植」是因為牠們並非瀕危物種、生長迅速而器官大小與人類相似。

豬隻器官通常用作「異種移植」是因為牠們並非瀕危物種、生長迅速而器官大小與人類相似。 Source: (AP Photo/Dr. David Sachs, HO)

九歲的蘭伯特(Mila Lambert)有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曾經導致她出現難以忍受的胃痛。

蘭伯特的痛楚是由她的胰臟緩慢破裂所引起。去年 9 月,她的媽媽考特尼作出幫她移除器官的艱難決定。

考特尼說:『當你有這個基因時,胰臟基本上會自行把本身消化。』

『當我們進入手術室時,蘭伯特的胰臟幾乎已經完全消化了。只剩下百分之 5左右。』

胰臟在身體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來產生胰島素,調節血液中葡萄糖或糖的水平。如果血糖水平沒有得到適當的調節,就會導致糖尿病、腎病甚至腦損傷。

但是,在全球移植器官短缺的情況下,要獲得合適的胰臟等器官的捐贈可能是非常困難。

兒科醫生托馬斯(Gordon Thomas)說,解決這個問題的其中一種不常見的方法,是將蘭伯特胰臟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分離, 並移植到她的肝臟中。

他說: 『這就是我們為蘭伯特所做的事, 而她的生活質量亦因此而大大提高了。』

『她從(要服用)大量的止痛藥、無法上學到現在可以過比較正常的生活。』

托馬斯醫生說,這種移植手術在澳洲兒童身上進行過不到 10 次。

他又指出:『在全世界來說,並沒有許多地方可以做這種手術。』

自從接受胰臟細胞移植後,蘭伯特不再經歷劇烈的痛楚,並且可以自由地恢復自己喜愛的一些運動。

器官捐贈下降
缺乏捐贈器官是全世界面臨的一個問題,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情況更加嚴重。

一項針對歐洲和南美洲國家的研究發現,在2021 年,腎臟、肝臟、肺和心臟移植的數量下降了三成以上。

霍桑(Wayne Hawethorne) 教授在雪梨的 Westmead 醫院負責一個尖端的移植研究實驗室。

他說:『器官捐獻者非常非常少。』

『去年在澳洲各地等待移植的患者有 1,850 人,但只有 300 名器官捐贈者。』

霍桑教授說,其中一個解決辦法,是一種名為「異種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的醫療技術。

「異種移植」是使用動物組織來治療人類疾病。動物細胞首先經過基因改造,因此它們對人體是安全的,並且在移植後不會受到排斥。

也許最突出的例子來自較早前在美國一位心臟病人貝內特(David Bennett )在接受豬隻的心臟移植後存活了兩個月。

霍桑教授等研究人員也一直在研究使用動物組織來治療糖尿病和腎病。

霍桑教授說:『全世界有數百萬患者可以從異種移植中受惠。』

豬隻器官通常用作「異種移植」是因為牠們並非瀕危物種、生長迅速而器官大小與人類相似。不過,「異種移植」的其中一個最大障礙是公眾的接受程度。

不過,亦有人提出對動物福利等道德的問題以及涉及宗教的問題。

生物醫學倫理學教授加利(Mohammed Ghaly )最近表示,穆斯林在某些情況下接受豬組織移植是可以接受的。

他對土耳其廣播電視公司的國際頻道TRT World表示:『我可以說,宗教學者的主流觀點是,只要我們沒有任何其他替代品,就可以使用豬的部位。』

『我們有一項伊斯蘭裁決,如果有醫療需要,是可以允許做一些被禁止的事情。』

『畢竟,拯救一個人的生命在伊斯蘭教中被視為一種非常崇高的舉措。』

霍桑教授表示,在安全性和治療益處得到證實的情況下,對「異種移植」的擔憂是可以克服的。

他說:『我們制定了一系列指導方針來保護患者、他們的家人和公眾。』

霍桑教授又說,在現代醫學的某些方面,使用動物組織已經做了多年的時間。

在 1980 年代開發出人造方法之前,我們是通常使用從豬和牛身上採集的胰臟來生產人類所需的胰島素。將豬隻的心臟瓣膜移植到人類身上,亦已經有 30 多年的歷史。

澳洲於 2010 年時,亦解除了一項為期五年暫停研究「異種移植」的命令。
在澳洲,所有人必須保持至少 1.5 米的社交距離。

目前可在澳洲多個地方接受新冠病毒測試。如出現傷風或感冒症狀,應致電家庭醫生或撥打 1800 020 080 致電「全國新冠病毒健康資訊熱線」,以安排進行測試

SBS 致力為澳洲多元社區提供最新的新冠疫情資訊。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新報導,請前往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17 May 2022 3:23pm
Updated 17 May 2022 3:28pm
By Selina Ko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