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入寄養家庭行列?

由於缺乏寄養家庭,尤其具特定文化背景的照顧者不足,澳洲目前有約46,000名兒童被安置在家庭以外撫養(Out of home care)。

Family and kids

Source: Pexels/Kampus Production

孩童入住寄養家庭的原因有很多,譬如家庭暴力、疏忽照顧或虐待。

Monica(化名)及其丈夫有三名寄養孩童,均來自同一生母,分別五歲、三歲半和一歲。

透過一間經紀申請成為寄養父母後,他們獲批領養最多三名年介0至10歲的孩童。


要點:

  • 如何成為寄養父母?
  • 澳洲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寄養,由長期至臨時照顧不等
  • 第一步是接洽所在州或領地的寄養機構

Monica表示:「原本以為會收養年紀較大的孩子,但最後配對到一名小男孩,當時他只有7個月大。」

她指他們夫妻倆採取大多數其他家庭的做法,每次只寄養一名孩童。

「他的妹妹在大約10個月後出生,機構問我們有沒有興趣一併收養她。

如是者兩年半後,他們再收養第三胎的妹妹。
mum and child
Source: Pexels/Karolina Grabowska
卡特(Renee Charter)是領養機構Adopt Change的行政總裁。她表示,澳洲缺乏寄養父母。
「在澳洲,有大約46,000名兒童被安置在家庭以外的撫養服務。」
卡特解釋說,家庭以外撫養服務(Out of home care)是一項政府護理服務,專門為離開原生父母的兒童而設,由政府安排配對寄養家庭或親屬照料。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家庭,便會入住臨時住所。

她表示,澳洲確實需要來自特定文化背景的寄養家庭。

休斯(Alana Hughes)是Benevolent Society的家庭以外撫養計劃Fostering Young Lives的負責人,在大雪梨地區提供寄養服務。

她表示:「有時候,我們有多達200名孩童等候配對,但只有約150至160個寄養家庭能夠提供服務。」

為什麼孩童需要寄養服務?

孩童被寄養的原因有許多,其中包括:

  • 擔心兒童與父母同住有危險;
  • 有家庭暴力;
  • 或疏忽照顧或虐待。
休斯續說:「此外也有很多原因入住寄養家庭,包括遭遇家人突然離世的慘劇,導致無人照料孩童。」

她並指,大多數這些孩童曾遭受各種創傷,而擁有一個穩定、安全和有教養的家庭是讓他們康復的關鍵。
「這些兒童經歷了我們無法理解的挑戰。」

Image

寄養家庭的種類

人們可以申請成為不同類型的寄養父母。

休斯表示:「寄養家庭分成許多種類,由短期的緊急照顧者、長期照顧者、等候領養或監護孩童期間的照顧者,也有臨時照顧者等等。因此,可以因應自己的能力提供照料服務,一個周末、一個月或兩個禮拜也可以。」

成為寄養父母的資格

根據社區及司法部(Department of Communities and Justice)網頁顯示,有意成為寄養者的申請人必須:

  • 年逾25歲;
  • 澳洲公民或永久居民;
  • 身體狀況良好;
  • 沒有不當犯罪紀錄。
如果符合以上標準並通過首輪面試,他們還需要進行一次評估測試,是否適合成為寄養父母。
Mother and boy sunset
Source: Pixabay/Pexels

與原生家庭保持聯繫

在大多數情況下,寄養父母應該與孩子的原生家庭保持聯繫。

寄養母親Monica表示:「除非有重大安全風險,否則原生家庭的參與是不可劃缺的,對孩子而言,認識自己來自哪裡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她每一年也會透過機構寄養孩童的原生家庭聯繫幾次。

她說:「我們會發照片,並按照孩童的健康和成長寫報告。我們亦會每年參與家庭會議,正式向原生家庭匯報孩童的情況。」
Father and daughter
Source: Pexels/Josh Willink

「這是一次有意義的經歷」

Benevolent Society的休斯表示,成為寄養父母的目前不僅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家。

她說:「我們必須以理解創傷的方式來養育這些孩子,提供治療式的家庭教育,幫助他們從遭遇的創傷中康復起來。」

Adopt Change的卡特稱,照顧者可以通過接受培訓和支援,來學習治療式家庭教育、和認識幫助孩童走出創傷的最有效方法。

「這絕對是一次有意義的經歷,因為你會認識這些孩童、見證他們成長、找緊機會和發掘生命的潛能。」

你願意打開心扉和自己的家門嗎?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1 June 2022 4:56pm
Updated 12 August 2022 2:56pm
By Jojo Lee, Chiara Pazzano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