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反送中兩週年:在澳港人如水再聚

6 月 12 日是香港 2019 年「反送中運動」兩週年紀念,據報香港警方因應網上有人號召民眾參與「如水再聚」活動,將會部署過千警力戒備,各總區部份應變大隊人員亦將隨時候命,以防出現混亂情況。

今年是中國政府對香港實施「港區國安法」後首次「反送中」週年紀念。上週五(6 月 4 日),香港警方因防疫為由連續第二年禁止香港支聯會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天安門六四事件」燭光悼念集會,全港部署七千警力戒備,更圍封維園禁止民眾進入。

本文內容:


專注研究香港事務的澳洲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研究員布蘭德(Ben Bland)表示,對於香港民主運動而言,目前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時刻。

他在接受 SBS 中文訪問時表示,挑戰不但來自「港區國安法」及以防疫為由禁止集會舉行,亦包括過去兩年來自香港政府以及北京當局對香港人的廣泛壓制。

他認為,目前在香港提出反對聲音已變得極度困難,亦會帶來巨大的代價。他說:「短期內取得成功變得越來越難,這將會變成一個漫長的等待。」

布蘭德表示,他過去一直有聯絡的多位溫和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幾乎大部份都經已離開香港流亡海外,甚或被當局「出於政治動機」提出起訴而定罪判監或正等候案件審訊。
LISTEN TO
Hong Kong 2019 Protests Anniversary: Be Water and Democracy will prevail image

【反送中兩週年】養精蓄銳:香港民運何去何從?

SBS Chinese

12/06/202108:00
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澳洲分會研究員麥克尼爾(Sophie McNeill)形容,香港人一向擁有的自由幾乎一夜之間被奪去,又指如今是個「非常非常黑暗的時期」。

她說:「有一代香港人,在一個能享受自由的環境下成長,但這種自由就突然被奪去。但我認為,這不是一個他們會輕易放棄的一場鬥爭。」

麥克尼爾又形容:「看見、聽見不少香港人,由於要避免被囚或讓民主運動在海外延續下去,而選擇離開,實在令人痛心。」
「看見這些年輕人要與自己成長的城市及最親的家人道別,甚至無法再與他們相見,令人痛心。」
Sophie McNeill
Source: SBS

全球游說:呼籲國際社會繼續關注

今年,活躍份子「攬炒巴」劉祖廸(Finn Lau)發起全球多個城市舉行集會或展覽,準備易拉架等展品,向世界各地民眾講述香港的過去及目前的情況。

在澳港人組織「澳港聯」(Australia-Hong Kong Link)發言人 Jane Poon 在接受 SBS 中文訪問時表示,活動將在全國多個城市舉行,除了「6.12 反送中兩週年」之外亦有另外兩個重要意義。
「另一個主題是香港開埠 180 週年,另一個就是香港保衛戰 80 週年。因為我們很希望告訴大家,香港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在這 180 年裡,經歷了很多才演變成今天的香港,有一個很獨特的過去。」
流亡到澳洲的前立法會議員許智峯將會出席星期六(6 月 12 日)在雪梨舉行的集會。他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在「嚴刑峻法的國安法」下,香港民眾可以做的確實不多,就沿用抗爭精神「如流水」(be water)、保留實力。

他說:「各自離散的香港人,在這幾個全世界最多香港人與華人地方,聚集起來、組織起來,我覺得本身有很大意義。我們凝聚社會資本、知識、技術,形成更大的國際功能社會,可以影響當地的議員、政府以及政策倡議的人,間接去做全民參與海外的遊說工作。」

人權觀察研究員麥克尼爾說:「要提高澳洲普羅大眾的認知,讓他們想像突然在一夜間被褫奪自由的境況,並意識到(關注香港民主運動)對區內的民主自由價值是何等重要。」

聯邦工黨國會眾議員卡利勒(Peter Khalil)在接受 SBS 中文訪問時形容,香港的公民社會經已被國安法及所遇到的鎮壓行動「重擊至遍體鱗傷」。他說:「世界各地的僑民亦是運動當中受影響的群體,我們確實可以看見,有越來越多香港人及他們的支持者,在英國、澳洲、美國及世界其他地區,出現這些(聲援)行動。」

他說:「國際社會必須繼續做更多的事及發聲。如果我們作為民選領袖,也不為爭取自由的香港人發聲、與他們並肩而行,誰會這樣做?」
Peter Khalil in SBS Studio
Peter Khalil in SBS Studio Source: SBS Radio

馬格尼茨基人權法不容再拖

身為國會外交事務、國防及貿易常設委員會成員之一的卡利勒表示,委員會去年年底經已向政府提交報告,建議政府立法制定類似於美國《全球馬格尼斯基人權問責法》的法律,制裁世界各地侵犯人權的官員,但政府至今仍未就有關報告及所提出的建議發表回應,實在令人失望。

他說:「我們經已促請政府通過『馬格尼茨基法案』,但他們卻一再拖延。這實際上傳遞出一個錯誤的訊息。我實在要敦促莫理遜政府加快步伐,落實他們承諾會做的事,就是將『馬格尼茨基法案』交予國會審議。」
前香港立法會議員許智峯表示,過往澳洲政府除了發表聲明外,唯一實際為香港人提供幫助的就只有延長留學生畢業簽證,「但我們覺得力度遠遠不足夠」。
「若澳洲政府能夠通過『馬格尼茨基法案』,澳洲就可以有工具,讓國會表態支持制裁。」
許智峯又透露,預料澳洲政府將在今個月內作出書面回應。他說:「不論是如何看這項法案、時間表、取態是否支持、是否會呈上國會通過,都應該在今個月可以見到。」

「當然在疫情下會有很多變數,看看政府是否決心去做。」
Ted Hui
許智峯表示,只有極端國家才會審查參選人資格。 Source: SBS
他又表示,根據他的經驗,自己接觸過的澳洲民眾普遍支持香港人、知道中國政府欺壓香港人,亦會給予很大的支持。他有信心澳洲現屆政府不會軟化。

而過去一直有份約見不同黨派議員的澳港聯發言人 Jane Poon 亦指,港人及其他族裔群體與不同黨派議員接觸時,得到「很大的正面回應」,相信法案若真正交上國會,將很大機會在參眾兩院順利獲得通過。

她說:「其實我們現在正與其他社區採取聯合行動,包括維吾爾、圖博(藏族)、中國人、緬甸、泰國等社區及本地團體,一起遞交一份聯署信件交予總理,當面向總理陳情。」

在 2020 年 9 月向全體國會議員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相關法案當時獲得過半數參議員支持,很大機會可以獲得通過。至於眾議院則尚欠三票支持,但有三名眾議員亦已表明「原則上支持法案的意念」,但須留待法案公佈再作決定。
中國為應對多個國家相繼針對當地官員進行制裁,於星期四(6 月 10 日)表決通過《反外國制裁法》法案,即時生效。

根據新法例,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可以直接或間接參與制定、決定、實施歧視性限制措施的個人、組織列入反制清單,其中亦可以包括這些個人的配偶和直系親屬、組織的高級管理人員等。具體反制措施可以包括不予簽發簽證、不准入境、查封、扣押在中國境內的動產、不動產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此前在回答制定反外國制裁法的目的時說,這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尊嚴和核心利益,反對西方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他還說,今年以來,中國政府已多次宣佈對有關國家的實體和個人實施相應反制措施,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Zhao Lijian.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Zhao Lijian. Source: AAP
另外,英國政府於星期四(6 月 10 日)發表《香港問題半年報告》,批評中方持續違反《中英聯合聲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星期五(11 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英國政府發表《報告》,一如以往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充滿意識形態偏見。

他說:「(外相藍韜文)在報告前言當中對中國中央政府治港政策進行無端指責,再次粗暴干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我們對此表示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

汪文斌說:「香港是中國的香港,『一國兩制』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沒有人比中國中央政府更關心香港,更希望『一國兩制』繼續成功落實。香港回歸以來,中國政府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對香港特區實行管治,『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得到切實貫徹落實,香港居民享有的各項合法權利和自由依法得到充分保障,這是不容否認的客觀事實。」

又指:「無論是去年頒布香港國安法,還是今年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實現香港長治久安和長期繁榮穩定。」

當被問及制定「人權法」會否進一步對經已陷入僵局的澳中關係構成負面影響,卡利勒表示,即使這樣做會與其他國家產生磨擦,亦不應該逃避堅守原則。

他又強調:「我必須申明,《馬格尼茨基人權法》不是為單一國家而設,這是一項關乎人權議題的外交工具,適用於全球任何不同地區,而並非針對單一國家。」

人權觀察的麥克尼爾續指:「我們對目前在緬甸發生的事感到非常震驚。我們很希望澳洲能制定一套制裁計劃,這樣就能針對那些觸犯可怕罪行的軍方領袖進行制裁。」

她說:「澳洲要始終如一,針對觸犯人權的行為大聲疾呼,這是十分重要。這並不僅僅包括香港或新疆,亦包括在區內其他國家出現的侵犯人權行為。」

SBS 中文已聯絡聯邦外交事務及貿易部尋求回應,截稿前未獲回覆。

港人五年簽證轉永居仍欠詳情

同樣未有公佈詳情的計劃亦包括為香港畢業生提供永久居留簽證的途徑。聯邦工黨眾議員卡利勒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工黨亦有一直向政府施壓,要求進一步解釋為港人提供永居途經計劃的詳情。

他說:「在澳港人社區需要一個莫理遜政府提供一個確定性。只是向他們說,他們可以在臨時簽證到期時循正常途徑申請永居,絕對不夠好。」
「我們會繼續向政府施加壓力和問責,確保他們兌現承諾。」
聯邦政府於 2020 年 7 月宣佈,向持畢業生或臨時技術簽證的香港人延長5年簽證,之後更有途徑申請永久居留。經 SBS 廣東話節目追問下,,永居途徑的詳情將在「明年(2021)公佈」。

澳港聯發言人 Jane Poon 在接受 SBS 中文訪問時表示,在與政府官員會面時,當局亦表明關注香港的情況,亦相當支持香港人。

她說:「我們最近參與一個社區會議,與會者包括移民部長霍克(Alex Hawke)。我們亦有直接詢問這個永居途徑的問題,他表示政府其實相當關注香港的狀況,亦會密切與其他國家等盟友留意事態發展,但未有實質回應何時會公佈計劃詳情。」

「我們不認為他們(政府)拖延公佈(永居途徑細節),可能他們的優先次序方面有其他計劃。而且五年簽證仍有一段時間才到期,所以他們仍有時間斟酌內容。」
There is a "Sunset Date" listed on the Migration Amendment (Hong Kong Passport Holders) Regulations 2020
There is a "Sunset Date" listed on the Migration Amendment (Hong Kong Passport Holders) Regulations 2020 Source: SBS
但多位受訪者都認為,政府可以做得更多。

許智峯表示,目前受惠於延長工作或畢業生簽證期限的人不多,希望澳洲政府能為香港人提供更多確定性,讓他們有較以往更寬鬆的途徑入境澳洲並在這裡長期居留。

他說:「我們很多香港人受打壓,很多年輕人要有避難所。他們要有比以往更寬鬆的途徑留下。這才是實質幫助香港人。」

卡利勒認為,當新冠病毒疫情放緩、澳洲可以重開國際邊境,國會需要審視如何向香港人開放更多途徑移民澳洲。他說:「不單包括難民簽證,亦應包括技術移民簽證及家庭團聚簽證等計劃,向香港人開放途徑移居澳洲。」

洛伊研究所研究員布蘭德認為,要離開一個熟悉的地方、人和事,並非一個容易的過程。他說:「這些過去一直珍惜民主自由的香港人,一下子要在一個新的國家落地生根,需要尋找工作、開展新生活,實在是相當艱難的決定。」

而人權觀察的麥克尼爾亦說:「我希望(政府)能為他們提供適當的保護,不單單是為他們簽證,亦協助他們開展新生活。作為離鄉別井的異見份子,是一個非常孤單及痛苦的歷程。這些人需要很多的支援。」

SBS 中文同樣亦就此問題追問聯邦內政部,發言人拒絕回應。
A supporter of the Hong Kong pro-democracy protesters waves flags during a demonstration as part of the global " movement in Sydney on September 29, 2019.
A supporter of the Hong Kong pro-democracy protesters waves flags during a demonstration as part of the global movement in Sydney 2019. Source: AFP

香港民主運動何去何從?

許智峯表示,除了推動《馬格尼茨基人權法》及簽證優待等大政策外,本地香港團體亦正推動其他事項,包括澳洲人口普查增加「香港人」的身份、成立香港文化組織、推廣廣東話等,在細節上加強香港人及澳洲主流社會的融合,並將香港人價值及澳洲主流價值互相連繫起來。

洛伊研究所研究員布蘭德認為,香港的民主運動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經歷就像在冷戰時期,東歐的反共產主義或民主活躍份子的經歷。
「他們清楚明白留守當地(對達成目的)成功的機會不大,不少因而流亡外地並嘗試繼續抗爭運動,直至 1989 年情況終於有所改變。對於不少香港社運人士而言,這是一個非常漫長及艱苦的歷程。」
Jane Poon 強調,6 月 12 日是「反送中運動」的一個標誌性日子,除了放置展板外,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著香港人的一團火。

她說:「反送中運動兩週年其中一個意義,就是重新召集在澳港人社區,讓香港人一起紀念這件事。我們記著我們仍有一個未完成的責任、未完成的任務 - 『光復香港』。」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12 June 2021 9:15am
Updated 12 August 2022 3:05pm
By Winmas Yu, Wai Yee Yeung, Jojo Lee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