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現首宗本土感染大腦寄生條蟲個案震驚醫學界

墨爾本一名女性在頭痛六日後就醫,被診斷出患有腦囊蟲病—即大腦內出現寄生條蟲—而患者在澳洲出生,此前從未出國旅行,因此,個案成為首宗澳洲本地感染的神經囊蟲病。

Tapeworm in brain

澳洲現首宗本土大腦寄生條蟲個案  Source: AAP

要點:

  • 一名澳洲出生、從未出國的墨爾本女性被確診患有神經囊蟲病—即大腦內出現寄生條蟲,成澳洲首宗本土感染。
  • 專家警告,由於全球更頻密互通,以往在澳洲等較富裕國家十分罕見疾病亦開始有病發的可能。
  • 報告建議本地醫生,要密切留意日後澳洲是否會有更多神經囊蟲病的本地個案。

的報導指,有關的個案在《美國熱帶醫學與衛生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上發表。報告描述醫生在該名25歲的墨爾本女患者的大腦中發現有囊腫的跡象,及後在DNA檢測後診斷出該名女性患有上述疾病,

由於涉及今次個案的豬肉絛蟲(taenia solium),在澳洲極為罕見,以往只有移民或曾到過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等疾病較普遍的地區旅行的澳洲人才會受到感染,因此,醫學界對女患者如何受寄生條蟲入侵,感到驚訝及充滿疑問。

報告描述該名女患者自18歲開始,每月經歷兩次或三次經常性頭痛,並同時出現「視覺問題」,而一度被診斷為偏頭痛。

該問題一般只要服用撲熱息痛或用於治療胃及食道問題的藥物—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後就可解決。但患者出現持續六至七日的中度頭痛,同時經歷更嚴重的視覺問題—包括視力模糊後,決定求醫。

醫生在患者的磁力共振掃描(MRI)的影象中,發現她的大腦出現病變,建議用手術將其病變部份切除,手術完成後,醫生驚訝地發現,看似囊腫的物體,其實並非人體組織,而是寄生蟲的幼蟲。

而在詳細的DNA測試後,醫生確診患者是腦囊蟲病。案例的報告亦指出:
今次是澳洲記錄到的首宗本地感染個案。
神經囊蟲病是由豬肉絛蟲(Taenia solium)的幼體—囊尾幼蟲引起的組織感染疾病,在部份東亞及拉丁美洲國家中極為普遍。

只要豬隻曾吃受感染的人類糞便就會成為載體,之後,若有人食用附帶囊尾幼蟲卵的豬肉,就有機會吸入蟲卵,並於體內發展成幼蟲。幼蟲會由腸道經過血液,到達其他器官—主要為肌肉及中樞神經系統—並形成囊腫。

在北美,中歐,日本和澳洲等較富裕國家,或部份因宗教或社會習俗理由而禁止食用豬肉的國家或地區,甚少會出現神經囊蟲病。

涉案的墨爾本女患者擔任咖啡師,她及其父母及兄弟姐妹住在當地的偏遠地區,家人與經常到常見的地區旅行的人士,亦沒有任何親密接觸。
雖然研究人員無法找到明確的感染源,但他們估計其中一個可能性,是患者曾食用由一些高病發率國家人士帶回澳洲的雞蛋。

從女患者的DNA檢測結果顯示,其體內條蟲的基因與亞洲的條蟲基因鏈有關。研究人員指出,女患者身處的偏遠地區,約有6%的居民是在印度出生,亦有接近10%的當地居民在亞洲出生。醫學專家則指出,女患者的咖啡師工作,確實會令她與許多國家的人有接觸。

報告亦建議由於國際之間的旅行增加,令腦囊蟲病等疾病有更大機會傳播到澳洲。
雖然案件是澳洲本地出現的神經囊蟲病的先例,但仍有可能會發生更多案例。
報告建議本地醫生要密切留意該疾病的日後發展。

「由於低病發與高病發的地區之間的旅遊流動,經已變得更頻繁及方便,因此,發生零星感染並不出奇,亦令到有被認為感染的風險很小或極微的地區,亦有機會出現病例。」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
Published 29 September 2020 9:06am
Updated 29 September 2020 9:33am
By Ivan Leu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