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州邀非醫護入病房工作 受邀華人:做法冒險

面對各國疫情爆發情況險峻,尤其新州及維州的醫療系統及人手不勝負荷。各州以不同方法應付有關問題,其中新州當局更邀請沒有醫學專業背景的醫院文職人員在病房工作。有在新州醫院擔任文職的華人表示,當局做法令他感到錯愕,並有註冊護士質疑當局沒有致力解決病房人手短缺的問題。

邀非醫療人員入病房工作  受邀華人:做法冒險

邀非醫療人員入病房工作 受邀華人:做法冒險 Source: Supplied

在雪梨公共衞生後勤隊伍,擔任行政文職工作的 Spencer Yeong(化名)向SBS中文表示,在1月13日早上收到衞生部外勤部門主管傳來的電郵,提到因為病房人手短缺,所以邀請非醫護工作人員在病房工作。

Spencer說:「收到電郵時真的很錯愕,當局居然敢派我們這些沒有醫學專業訓練的人去新冠病房,實在太冒險了。」

早於1月初新冠住院病例增加時,新州衞生系統開始面對困難。新州護士及助產士協會秘書長霍姆斯當時( Brett Holmes)表示,協會會員「既沮喪又憤怒」。 同時,澳洲醫學協會副會長莫伊(Chris Moy)亦稱,隨著病例數目增加,他的同事和醫療管理人員都面對人手短缺的問題。

「萬一出事誰來負責?」

Spencer受訪時指:「我只是兼職,雖然平日工作有時要入病房,但會與病人保持距離,不會落手接觸,而逗留時間都很短。現在電郵提到的工作,會是全職每星期40小時,負責本是助護的工作,包括派飯、執床,甚至是整理病人容儀(Grooming)。」

他坦言,對有關做法感到震驚。
「跟平日工作很不一樣,尤其與病人的距離會變近很多。」
更令Spencer不安的是,電郵提到由於人手嚴重不足,可能要到新冠病房支援。他質疑:「雖說事前會提供訓練,但畢竟我們沒有任何醫學背景,這做法是否太冒險了?」

他不解的是,當局將如何訂立「界線」:「屆時病房忙碌,如果護士多問兩句,要我完成額外工作,萬一出事誰來負責?...... 雖然所需技術不高,但這解決方法真的可行嗎?」

訓練能應付「眼見工夫」

新州衞生署病理學專科醫生李超浩表示,院方會提供事前訓練,教導相關人員如何防疫及工作,相信足夠應付「眼見工夫」。如果該人員沒有相關範疇的訓練,就不會要求人員負責該項工作。
A nurse puts on full PPE on a ward for COVID-19 patients at King's College Hospital in south east London.
Source: AAP
雪梨Concord Hospital發言人亦稱,這項工作只是邀請性質,並獲得正面回應、已有300多名人員報名。至於病房內的工作,發言人強調會由醫護專業人士帶領,非醫護人員只會執行派餐、執床、替病人梳洗,以及聯絡其親友之類工作。至今沒有發生過甚麼意外。

故此,發言人沒有直接評論是否存在風險。

受新冠感染護士一樣可上班?

Spencer向本台表示,在收到電郵後,立即跟一名新州華裔註冊護士了解病房情況。護士朋友在訊息中向他訴說「醫院嚴重缺護士」,就連物理治療師都被安排到病房「幫護士做他們能做的事」。

該護士更提及,受感染但沒有病徵的護士,「還是可以繼續在崗工作」。最教他們不忿的是,當局不談人手短缺這個問題,也「完全沒有考慮給醫護人員漲薪」。
護士朋友在訊息中向他訴說「醫院嚴重缺護士」
護士朋友在訊息中向他訴說「醫院嚴重缺護士」 Source: Supplied
除了護士對人手安排頗有微言,Spencer同樣認為,現時收到可能接觸到確診個案時的檢測要求,做法跟政府政策及初衷背道而馳,甚至互相矛盾。他說:「當局指示檢測後要留家等結果,但工作內部卻說不用,等候時仍可回來上班,根本有所矛盾。這是不是『夾硬嚟』?」
護士對人手安排頗有微言
護士對人手安排頗有微言 Source: Supplied

矛盾必然存在

就此李超浩坦言,肯定是有矛盾,因為醫護人員是重要工作人員,跟一般市民有所不同,故會採用兩套規條:「一般市民是感染者的家居接觸者(household contact)的話,會需要隔離,但醫護人員則不用。」
「如果不夠醫護人員,死的人會更多。」
至於檢測呈陽性但沒有病徵的護士仍可上班的說法,李超浩及雪梨Concord Hospital發言人向本台澄清強調,任何員工檢測一旦呈陽性,就不能上班。李超浩續指,如果醫護人員是家居接觸者但需要上班的話,就要連續7日每天做快速抗原檢測,以確保沒有感染新冠病毒。

Spencer認為,現時州長佩洛德(Dominic Perrottet)只是在「補鑊」:「或許硬件(醫療設備)一如州長所言,可以應付目前情況,但軟件(人手)就明顯不足。」

他認為,這個安排也許能短暫應付人手,但長期未必可行。
在澳洲,所有人必須保持至少 1.5 米的社交距離。

目前可在澳洲多個地方接受新冠病毒測試。如出現傷風或感冒症狀,應致電家庭醫生或撥打 1800 020 080 致電「全國新冠病毒健康資訊熱線」,以安排進行測試

SBS 致力為澳洲多元社區提供最新的新冠疫情資訊。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新報導,請前往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17 January 2022 1:22pm
By Beatrice Lee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