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美食多籮籮 你識幾多?

傳統農曆新年,大家除了聯想到各式各樣鞭炮,舞龍舞獅慶祝活動外,更能想到在農曆年間可以享受的各種美食。從馬來西亞竹撈魚生,香港的蘿蔔榚、年榚都教人食指大動。

Omar Hsu with LNY dishes

Source: SBS Chinese

撈魚生

撈魚生,又叫做「撈生」或「七彩魚生」,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的一道傳統年菜。

這道菜由生魚片和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蔬菜組成,並配有醬汁。家人朋友團聚在一起「撈起」,同時互相祝福「風生水起、平平安安」,希望把過去的厄運都撈走,把新一年的好運都撈進來。
撈生
Source: Jimmy Lim
移民來澳十六年的馬來西亞華人Jimmy Lim說,撈魚生是他們家必不可少的一項傳統風俗習慣。

“一直在保持,往年過春節都會回馬來西亞,”他說:“如果回來正好是元宵,也會和馬來西亞的朋友或在這邊的家人聚一聚,在聚的時候肯定會有撈生這道菜。”

在撈的時候邊撈邊說‘風生水起、學業猛進’等好意頭的祝賀語。
撈生
Source: Jimmy Lam
現居雪梨的Jimmy介紹說,傳統上而言,馬來西亞華人會在初七撈魚生,但現在「比較普及了,過春節哪一天都可以有這樣的活動」。

在澳洲,最近幾年亞洲超市均有售賣包裝好的魚生套裝,方便華人購買。 Jimmy和朋友也會買回家中,再配上生魚片,「還原」這道傳統美食。

這道菜對於Jimmy來說是過年「一件很重要的事」。他說:「我很小的時候,在除夕夜和年初七都會撈生,都是全家人一起做的。所以在他的印象裡,就是和家人一起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活動。」

他希望大家在澳洲有了疫苗後,能早日迎來「春天」。他說:「在2021年,雖然現在看起來距離春天還是很遠,但相信有了疫苗後一切都會恢復正常,也希望大家身心更加健康。」
撈生
Source: Jimmy Lim

蘿蔔糕與年糕

蘿蔔糕與年糕可說是香港其中最傳統的受歡迎賀年食品。

「糕」為「高」諧音。過年食「糕」有「步步高升」、「年高」長壽的好意頭。過年做的糕多數是圓形,亦有團圓的意思。
蘿蔔榚及年榚
Source: Wai Yee Yeung
據說,早於周代開始就有過年食糕的習俗,當時禾穀一年收成一次,食年糕寓意五穀豐收,同時有「年高」長壽之意。

香港家庭很多在過年前,就準備好年糕蘿蔔糕等,在大年初二「開年」當日,一家人以及與到訪拜年的親友分享,寓意新一年大家「步步高升」。

香港傳統蘿蔔糕與年糕屬於廣東式。年糕是糯米粉加入水與糖蒸熟,年糕上面都會放紅棗,寓意「鴻運當頭」。而蘿蔔糕也是港式飲茶點心,傳統的做法是將蘿蔔糕是切絲與粘米粉拌勻,再加入臘肉蝦米蒸熟。在年初二就會將年糕(甜的)與蘿蔔糕(鹹的)賀年糕點切件,煎熱享用。
年榚上放了紅棗
Source: Wai Yee Yeung
這些港式賀年糕點也隨時代出現新款式。年糕方面,有椰汁口味,而加入鹹蛋、眉豆、豬肉的鹹年糕是來自廣東中山的特色。蘿蔔糕的材料更千變萬化,甚至加入鮑魚,當然也有素食蘿蔔糕。

在澳洲的華人社區,網上食品店與華人店鋪早就推出各式賀年糕點,除了年糕與蘿蔔糕,芋頭糕與馬蹄糕也會用來慶祝農曆新年,都是寓意「步步高升」。
椰汁千層年榚
Source: Wai Yee Yeung

糕點和蝦餅

居住在墨爾本的汶萊華人Catherine Tan,是一名律師,在大家庭長大的她,每年農曆新年是Catherine Tan最期待的時刻。

過年時,傳統上汶萊華人家庭都會準備自製糕點,搭配一些外頭買的糕點,「每家都有每家的特色,像是馬拉糕、甚至也有人會做芝士蛋糕。」Catherine Tan拜年時總喜歡品嚐各家手藝,但她還是最喜愛母親自製的辣中帶鹹的糕點。
蝦餅
Source: Catherine Tan
Catherine Tan的爺爺是福建人,在二戰之後,輾轉來到汶萊生活。 「汶萊的華人比例不到百分之10,總人口數不到四萬人。」

在Catherine Tan家族的飯桌上,年菜以廣東菜係為主,而受到馬來西亞文化影響,汶萊華人家庭在吃完年夜飯後,也會來一道「撈生」。

此外,Catherine Tan的奶奶生前在汶萊創立了蝦餅事業,堅持用「七公斤的蝦做五公斤的蝦餅」,做出紮實、滿滿蝦味的蝦餅。

Catherine Tan回憶,從過年前一個月,他們的蝦餅生意訂單就會應接不暇,一家老小全部投身趕出貨,工作時一邊無限循環地播放新年歌曲,製造出滿滿的過年氣氛。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回到汶萊過年的Catherine Tan表示,她仍堅持過年要有儀式感,會到超市辦年貨,邀請朋友們圍爐、以及四處拜年。
汶萊華人家庭年榚
Source: Catherine Tan

乾煎帶魚

中國人的年夜飯少不了魚,寓意著年年有餘。對於SBS普通話節目主持人Cindy Xie來說,乾煎帶魚這道菜還有著別樣的情懷。

她介紹說,在她還小的時候,母親的單位逢年過節便分發海貨,於是「東海帶魚更是我家冰箱裡、飯桌上當時常見的魚類之一」。

Cindy回憶到,當時仍是計劃經濟年代,領帶魚需要排隊。一次,母親沒空,她便去排隊。排在隊伍前面人逗她玩,說:「你家大人呢?孩子不讓領,你得空手回去了。」

當時還是小學二年級的Cindy翻了一個白眼,回答到:「沒聽過窮人家孩子早當家嗎?」

後來這個故事傳開,被大家津津樂道,而乾煎帶魚也成為Cindy心中難以忘懷的家鄉味。

來到澳大利亞,Cindy嘗試用這邊能買到的材料還原這道小時候的家常菜。她說:「如果您要問我,帶魚配什麼最好吃,我的答案是:四碗乾飯!」
乾煎帶魚
Source: Cindy Xie

台灣年菜

有著多年頂級西餐主廚經歷的Omar Hsu回憶起在台灣過春節的時光,腦中浮現的是那桌多元文化背景的年菜,“這點台灣菜跟澳洲菜很像。”

現居悉尼的Omar Hsu對SBS中文說,台式年菜十分多元、多樣,從小到大,他們家每年的年菜都結合了日式、中式、港式等美食。

Omar家裡經營日料店,他最愛的一款年菜,就是自家店鋪研發的鰻魚米糕。這道鰻魚米糕是混血美食,在台式風味的米糕上,鋪滿了日式的蒲燒鰻,始終是他心中的第一名年菜。

而台灣家庭圍爐必備一大甕佛跳牆。據Omar的觀察,在台灣,幾乎所有餐廳的年菜菜單,都有這道經典的應景美食。

佛跳牆的內容物因人而異,高端一點的可能會有鮑魚、烏參、魚翅等,多使用的是台灣在地農產和新鮮現捕海鮮。
佛跳墙
Source: Omar Hsu
Omar坦言,台灣受到殖民、移民和外來文化影響,「台菜」的定義變得模糊曖昧,很難界定所謂「台灣菜」。他說:「台灣菜很像很漂亮的姑娘,非常美味,卻很難捉模。」

台菜和澳洲菜都試圖在本地風土人文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今年農曆年,因為疫情沒辦法回台灣過年的Omar表示,他預計這個年會和團隊在忙碌的工作中度過,但技癢的他也會找上親朋好友,在雪梨家中辦一桌年菜、共享美食。

 


分享
Published 12 February 2021 1:21pm
Updated 12 August 2022 3:11pm
By Tracy Lo, Juncheng Guo, Wai Yee Yeung, Jennis Hsu, Cindy Xie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