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曾無錢交租窩居車中 香港留學生受恩惠後做義工助人

塔州一個慈善團體在疫情期間向留學生派發食物和日用品,但一些人不願受人恩惠。

A young man wearing a mask working in a kitchen

Waikit Yung was forced to live in his car when the pandemic began. Source: SBS News: Sarah Maunder

今日較早前,香港留學生容偉傑(音譯,Waikit Yung)窩居在他的汽車裡。

31歲的他來了澳洲6年,之前在塔州的TAFE修讀商業烹飪。不過,畢業後他找不到工作,疫情來臨後更不消說。

他向本台表示:「疫情來襲初時,我住在一間屋裡,但之後我再沒有錢,所以搬到車裡住。」

他的妻子和女兒住在中國,疫情亦令他們分隔兩地接近一年。
A young man wearing a mask stirring a big cooking pot
Waikit Yung graduated from a commercial cookery course last year, and is now using those skills to volunteer. Source: SBS News: Sarah Maunder
他說:「(親人分隔異地)是典型的華人故事,這(對我來說)很艱難。他們在中國是安全的……我正嘗試找出如何在澳洲支持自己的生活。」

偉傑現持有過橋簽證。他已申請了類別485的畢業簽證,希望把妻女都帶到身邊,但當局仍在審批其申請。由於不是永久居民或公民,他不合資格申領尋工津貼(JobSeeker)。

塔州首府何伯特內南區Sandy Bay的Wellspring聖公會,最近向他伸出援手。

疫情初爆發時,教會設立了Show Hope慈善項目,向生活艱難的留學生派發熱食、日用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教會替偉傑找到住宿地方,他則替教會當義工,幫助Show Hope準備食物,每星期派給700名留學生。

偉傑希望透過自身經驗,鼓勵那些生活困苦的留學生尋找別人幫忙。

他說:「我希望我有能力幫助(別人),就像我度過困難時。」

「羞於求助」

Wellspring聖公會的大學牧師Sam Gough表示,一些留學生覺得受人恩惠會羞恥或有罪疚感,故他一直以來都不易讓他們接受幫忙。

Gough說:「一些學生一直非常不情願走出來接受幫忙。有些人領取食物時向我道歉。我向他們派食物時,就算明知他們已經沒錢和很需要食物,但仍不肯接受。」
A man in a dress shirt working at a desk.
Sam Gough is a Pastor at the Wellspring Anglican Church. He worries about the students that are not accepting help. Source: SBS News: Sarah Maunder
塔州紅十字會的移民及緊急服務部的Julie Groom說,有移民背景或持臨時簽證的人,很多時都羞於或害怕求助。

她認為,各個慈善機構都面對類似的處境,「我們發現,人們很尷尬不肯走出來……那些住在分租屋的國際留學生,我們發現他們不肯求助,因為他們怕被室友知道。尤其是男性,他們不願談到求助的事。那些父親……家中的主要經濟支柱,現在可能是他們長久以來第一次失去收入。」
An older lady with short light hair and a big smile.
Julie Groom is the Migration and Emergency Services Lead for the Red Cross in Tasmania. Source: SBS News: Sarah Maunder
Groom說,另一件重要的事是,要讓臨時簽證持有人明白,接受別人幫助不會影響他們的簽證,「他們的簽證條件中,包括要自給自足,所以他們不會求助,並且擔心在疫情過後會影響其簽證。」

Shushmita Roy在2018年由孟加拉來到塔斯曼利亞大學(UTAS)讀IT。

21歲的她過去兩個月都在Show Hope做義工,同時接受熱食和日用品。這段時間,她一直遊說朋友前來,但他們都不願意。
A young woman smiling at the camera. She's sitting in front of a bookshelf
Shushmita Roy says one of her friends is too embarrassed to be seen collecting food from a charity. Source: SBS News: Sarah Maunder
她說:「他(Shushmita的一個朋友)知道Show Hope這個項目,我告訴過他幾次,甚麼我們一些朋友也告訴了,而他真的需要幫手,但他就是太尷尬不肯來。他沒有失業,但工時被減,令他面對財政危機。」

Shushmita的最後一年學習生涯,在疫情中度過。她的父母和兄弟姊妹都在孟加拉,父母一直在財政上幫她,但疫情令一切變得困難。

她說:「我國家的情況太糟糕,連銀行也關門。每日的確診數字都在上升,所以父親也很難匯款給我。我擔心他們,因為孟加拉的情況並不好……那裡有人染了新冠病毒,但他們並不知道。」

留學生還可以有甚麼援助?

塔斯曼尼亞大學學生體驗部執行長Steph Taylor表示,其大學一直與Wellspring聖公會教會合作,以支援留學生。 

她說,校方本身也有數個支援計劃,「我們提供一系列的支援本地和國際學生的計劃,包括派發日用品和優惠券、手提電腦和其他資源去支持他們的學習,以及提供財政援助、在學費和住宿費上給予靈活的支付計劃。」

她表示:「自從疫情影響我們的社區以來,校方已提供價值超過250萬元的支援。」

TasTAFE行政總裁Jenny Dodd說,其留學生可以獲得支援和建議,「疫情期間,我們的留學生顧問增加聯絡國際留學生,維持每星期以電話或視像聯絡(學生),並幫助他們取得需要的支援服務。」

今年4月,塔州政府宣佈,將向持臨時簽證而有經濟困難的人提供一筆過250元的資助。截至6月,當局向3,960人批出共127萬5,525元。
A woman with a big smile looking at the camera.
Anita Lincolne-Lomax says there is a misconception in Australia tha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e from wealthy families. Source: SBS News: Sarah Maunder
Wellspring聖公會教會成員Anita Lincolne-Lomax統籌派發毛氈給留學生,因為很多學生在領取熱食時,希望也拿取毛氈。

她說,有一個錯誤觀念是「來澳洲的留學生都來自富裕家庭」,「大部份留學生都來自一般家庭,有些要借一大筆錢來送子女到這裡,希望他們得到的教育機會可以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

她續道:「有時,這些小孩在全職讀書之餘做清潔工或廚工,不只為了支持自己的生活,還會匯款回去給家人。他們再支持不到自己的處境遭到遺忘,但他們的家人也幫上忙。」

偉傑說,他對獲得支援感到快樂,並且有決心在塔州找一份廚師的工作,而非搬到雪梨或墨爾本等大城市,「我每日都在找工作。我傾向留在塔州,這裡有(我喜歡的)生活方式。我的朋友都在這裡,我希望他日可以有自己的房屋,帶妻子和女兒去沙灘玩。」

生活有困難的留學生應聯絡他們的學。

如需精神健康支援,可聯絡Beyond Blue,電話1300 22 4636。更多資訊可瀏覽支援來自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人。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
Published 20 August 2020 4:17pm
Updated 20 August 2020 4:19pm
By Sarah Maunder
Presented by Yiu Wah Li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