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證實中日戰爭使用化武

日本學者首次發表報告,在日本侵華期間,使用裝有令皮膚和粘膜潰爛的「糜爛劑」,以及強烈刺激呼吸系統的毒氣彈詳細記錄。

Wearing camouflaged uniforms, Chinese infantrymen ford a stream in southern Yunnan province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Wearing camouflaged uniforms, Chinese infantrymen ford a stream in southern Yunnan province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Source: AAP

根據《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報導,有詳細官方記錄記載前線的軍隊,1939年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中,於中國北部山西作戰時,使用含有水泡劑(blister agent)和催打噴嚏劑(sternutatory agent)的彈藥。

水泡劑使皮膚和粘膜發炎,而催打噴嚏劑引起呼吸系統劇痛。

歷史學家松野誠(Seiya Matsuno)表示,這是首次發表的報告,內容是由軍方仔細使用毒氣的陳述。

儘管戰後軍方大量銷毀報告內容,但今次的報告是由其中一名軍人私下保留。

「公布中日戰爭內容只是冰山一角,我們一定要查出真相,接受教訓,避免悲慘的歷史重演。」

星期日(7月7日)公布報告的內容共有100頁,詳細記錄日軍侵華戰爭爆發2年後,1939年7月在山西山岳地區作戰情況。

當中包含相關戰況、炮彈使用情況,以及毒氣彈使用命令的副本等。

報告透露,部隊決定使用裝入糜爛劑的炮彈「黃彈」,以及加入噴嚏劑的紅彈方針;在7月6日的戰事中,日軍向中國軍隊陣地發射31枚紅彈。

在17日為支援步兵,使用60枚紅彈和28枚黃彈;18日則使用140枚紅彈和20枚黃彈展開炮擊。

該報告同時分析毒氣彈的威力,指出針對在山岳地區構築牢固陣地的敵人,使用紅彈展開攻擊不可或缺;又記錄首次使用黃彈,並評價稱「效果非常大」。

「這明顯是違反國際法,選擇在該省山區深處首次使用水泡劑,是因為更難暴露出來。」松野稱。

根據1907年關於陸地戰的海牙公約,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時,就巳經禁止使用化武,而日本亦同意。

松野誠表示,在目前已確認的資料中,此屬地面部隊在中國使用黃彈的首個事例。

分享
Published 8 July 2019 10:05am
Updated 8 July 2019 10:08am
By Ida Cheu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