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何有冬末新春? 農曆西曆大不同

雖然現今全球流通的是西曆,但農曆存在更多的文化意義。尤其對海外華人來說,是維繫華人社區關係,承傳傳統及身分的重要元素。

談到慶祝新歲,對在澳華人來說,農曆正月初一還是首選

談到慶祝新歲,對在澳華人來說,農曆正月初一還是首選 Source: AAP

儘管大眾日常生活以西曆行事,但農曆對華人來說仍別具意義,尤其是慶祝新年中秋等節日。到底西曆及農曆有何分別?為何農曆新年總是在(北半球)冬天?歲首是立春還是正月初一?保留農曆意義何在?SBS中文跟大家一一細看。

陽曆、陰曆、農曆大不同

現在各國通用的西曆,又稱公曆或陽曆。顧名思義因太陽命名,曆法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作一次「回歸年」,而定為一年。此計算方式可知四季寒暑變化,但卻無從得知月亮陰睛圓缺、潮汐漲退,例如西曆8月15日抬頭所見,未必是明亮圓月。

相對來說,陰曆計算的是月亮變化。當太陽、月亮和地球連成一線,地球面向太陽照不到月亮的那一面時,就是朔月;相反,當月亮轉到地球另一面,太陽照亮整個月球,我們就會看到圓月,又名望月。朔月出現之日,就是每月第一天,完成一次朔望月就是一個月,而月亮累積12次圓缺周期是為一年。雖能得知潮汐漲退,但由於忽略太陽運行規律,故除了伊斯蘭教外,未能為全球流通所用。
陰曆計算的是月亮變化
陰曆計算的是月亮變化 Source: (NASA/Bill Ingalls)
至於中國傳統文化使用的農曆,結合太陽及月亮兩者運行方式,年以回歸年計,月份日子用朔望月算,是為陰陽曆。朔月定為初一,而望月則為十五或十六。其優勝之處,既能知曉四季更替,亦可得悉月亮盈虧。故農曆正月初一,是為月缺之日。

中國一直沿用農曆曆法,直至國民政府成立,當局為跟世界各地接軌而推出西曆,並安排各種強硬施措以達到目的。農曆慢慢在現今日常生活褪去,惟涉及傳統習俗和節日,仍擔任不可磨滅的角色。

澳洲會有冬日新春嗎?

除非農曆是單純陰曆曆法,只計算月球運行,否則在南半球的澳洲,未必能在冬末感受春節氣氛了。

日月兩種的一年運算結果,當中日子總數會有所差異。月亮圍繞地球周期約為29.53天,故一般將大月定為30天,小月為29天,以符合月球圍繞地球運行周期。

至於以太陽紀年,每年大概有365.2422天;如果以月亮紀年的話,每年12個月,每月29.53天,一年則合共354.36天。兩種計法相差約22天,所以每年春節的日子都會不一樣,有時日子會提前。因為以月亮計算的一年時間,比太陽的短。
澳洲會有冬日新春嗎?
澳洲會有冬日新春嗎? Source: Edmonton Chinese New Year Extravaganza Performance - 2015 - By IQ Remix on Flickr
如此日積月累,陰曆日子就會慢慢跟季節脫節,例如在北半球本應是寒冬過新年,就會慢慢變成炎夏慶新春,反過來說,在南半球的澳洲,就有機會過冬天新年了。

可是中國以農立國,這種誤差會影響農耕時間表,打亂生活節奏。為彌補陽曆及陰曆差距,令百姓能根據日子安排耕作,故每19年安排7次閏月,以確保兩種曆法能互相磨合,日子能配合四季變化。

雖然現今華人以務農業為生的人愈來愈少,但農曆曆法不會因而改變。想在澳洲過冬日農曆新春?似乎不太可能。除非一如純粹用陰曆的伊斯蘭文化,就能感受不同季節的新年了。

歲首是立春還是正月初一?

昔日華人大多以耕作為生,故了解季節、氣溫和降雨的規律尤其重要。農曆設計,要配合天氣變化,這根據太陽在軌道上的運行位置,將一年劃分為24個均等部份,是為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以提醒農耕及生活所需。例如「立春」為一年之始,萬物甦醒;「穀雨」隆雨增加,是播種好時機;「夏至」時萬物包括害蟲迅速滋長;「秋分」後慢慢轉涼,宜注意保暖養生;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昔日華人大多以耕作為生,故了解季節、氣溫和降雨的規律尤其重要
昔日華人大多以耕作為生,故了解季節、氣溫和降雨的規律尤其重要 Source: 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
2022年的立春之日為西曆2月4日, 2月19日結束。不過,正月年初一卻為西曆2月1日。為何歲首不是春天首日?到底何者才是真正歲首?

原來早在西漢時代《史記‧天官書》提及:「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意指正月初一,是官方指定的一年之首,而立春則為四季的開始。看來2022年的歲首,剛好就是西曆2021年的最後幾天。

香港天文台網站附有,同樣以正月初一,作為農曆曆法換算。

農曆已經不合時宜?

國民政府成立之時,孫中山於1912年頒佈《臨時大總統改曆改元通電》,推西曆並強制廢除農曆。一年後袁世凱繼任大總統,採取更強硬措施,除了農曆新年必須上班,更會逮捕放炮仗慶祝的民眾。強推措施爭議僵持不下,經過政府跟民間多年拉鋸,最終在1934年,政府宣布「對於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干涉」。
總理莫理遜(Scott Morrison)亦「入鄉隨俗」,與民眾共渡農曆新春
總理莫理遜(Scott Morrison)亦「入鄉隨俗」,與民眾共渡農曆新春 Source: AAP
雖然現今全球流通的是西曆,但農曆存在更多是文化意義。尤其對海外華人來說,是維繫華人社區關係,承傳傳統及身分的重要元素。當年國民政府為跟世界接軌而棄用農曆,誰想到百多年後的今天,不同文化的新年,無論是農曆新春還是陰曆新年齋戒月,會反過來影響全球各地?作為移民大國之一的澳洲,總理莫理遜(Scott Morrison)亦「跟上習俗」,每年發表,與民眾共渡農曆新春。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31 January 2022 10:22am
By Beatrice Lee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