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從警員到議員—林文清 多元文化背景如何突圍

多元文化的時代已經來臨,現在是時候放眼來正視不同的族群了,他(林文清)正是這個時代所需之人。

我(的任期)只剩下34個月。 我有太多太多事要做。
西澳 Tangney 選區曾是自由黨的囊中之物,但竟意外被工黨代表林文清(Sam Lim)拿下,他在位於天鵝河南岸的辦公室對SBS表示,當選之初的興奮褪去, 撲面而來的是身為國會議員的強烈責任感。

聯邦眾議員的任期一般為三年。
我到現在還在適應中,我不能夠忽視選區的人的期待和期望,我一定要做得更好,不然我愧對他們對我的信任,也會愧對這麼多支援我的志願者。

多元文化的勝利

5月聯邦大選中,來自馬來西亞的華裔候選人林文清以近12%的優勢取代了該區的自由黨莫頓(Ben Morton)。在林文清之前, Tangney選區的一席自1984年開始已由自由黨持有。

林文清的當選,在Tangney選區的華裔選民葛培傑看來是「整個澳洲多元文化的勝利」。

據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Tangney選區的華裔人口數為30263人,佔選區總人口的16.5%,Tangney也是整個西澳華裔人口比例最高的聯邦選區。 西澳居民中華裔人口數超過11萬。

葛先生於1988年從中國上海移居澳洲,他說:華人能支援林警官當選國會議員,是我們的榮耀,我們也希望我們和林警官一起能把澳洲的多元文化堅持下去。
Peijie Ge
Source: SBS/ Helen Chen
「林警官」,這是一個在珀斯多元文化社區中耳熟能詳的稱謂,林文清在成 為林議員之前更為當地人所熟知的身份是西澳警察,他能操十種語言,包括:馬來語、普通話、印尼語、英語等,與當地的多元文化社區有著廣泛而深入的接觸。
現已退休的葛先生與當地的華人長者們從2015年起便開始以西澳華人中老年協會的名義組織舞蹈、樂隊、學英語等活動。

他指出有很多華人來,但大多是老人退休後幫子女帶孩子,因此在外不怎麼能溝通,因此在這裡能講自己的語言讓他們感到很高興。
林文清先生一直支援我們,當時他穿著警服,經常參加我們的活動,我們也一直支援他。
珀斯 City of Canning 的社區多元文化大使、馬來西亞華裔葉俐廷(Elvie Yap)是大選期間最早在家門口放上林文清競選宣傳牌的支持者之一。

她回憶得知勝選的消息時非常高興、興奮,更指兩個女兒都有跟她一起派發宣傳競選的傳單。

她說:「我很早就認識林警官,多元文化活動都能見到他」,「我組織的羽毛球活動邀請林警官講解疫苗的重要性。 」
葉俐廷
Source: SBS/ Helen Chen
林文清還因在新冠疫情期間為多元文化社區做出的貢獻而在西澳警務人員卓越獎( WA Police Excellence Awards)中獲得最高個人榮譽。

而林文清本人如今回望勝選一刻,他向 SBS 中文表示:「我去巴勒斯坦人的聚會,有三、四百個家庭在我的選區,當我去的時候,每個人都跟我擁抱,比我更興奮。 」

「我也去斯裡蘭卡人的聚會」「每一個不一樣社區的人都很興奮、很期待,我很感動,這個感動就是我的火,一直燃燒著我,要去給他們更多的服務。 」

他形容勝選並非「突然的成功」,而是得益於當員警期間與社區的廣泛交流,他指做警員就利用這樣的方式來與所有多元文化社群有密切的關係。

「這樣的方式」,所指的是其當選議員後、計劃在Tangney選區大力推行的社區顧問委員會(Community Advisory Board)。

林文清表示:「我是要成立四個顧問團,都是當地社區的領袖」,「第一個顧問團是多元文化社區領袖,我可以把聯邦議會得到的任何訊息傳給他們, 他們可以把社區遇到的問題或需要幫忙的呈上來給我們。」

其餘三個顧問團還將分別涵蓋宗教、興趣愛好(Multi-interest)及撥款(Grant)等方面。

他如是闡述自己的理想:「如果有100個社團領袖每個月來辦公室一次,成為環環相扣重要的一環,可以反映更多社團、社區人士。 」
Sam Lim MP interview with SBS
Source: SBS/ Ranky Law
同樣來自馬來西亞、早在1960年代便移居珀斯的華裔陳繼志醫生( Dr Eric Tan)認為:「多元文化的時代已經來臨,我認為現在是時候放眼來正視不同的族群了。 」

他更認為林文清「正是這個時代所需的人。」他指:Sam顯然不僅僅得到了華人社區的有力支援,還包括印度裔等在內的其他族裔的支援。

本屆大選後,聯邦議會中具有亞裔血統的議員人數增加了一倍有餘。 西澳的新任參議員佩曼(Fatima Payman)亦成為聯邦議會中首位穆斯林女性。

作為澳洲佐勛章獲得者,陳醫生在來澳數十載 里也與多元文化社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曾任中華會館會長 、,也曾榮膺西澳年度公民,在上世 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推動西澳議會通過了反煽動種族仇恨的法案。

這位宣導多元文化的先行者直言:這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做的事情,而不是僅僅依靠一個人。 那對他(林文清)來說負擔太重了,我們應該支援他,為他加油!
Dr Eric Tan AM
Source: SBS/ Helen Chen

國會議員不是高高在上的

林文清表示:我的心在Tangney,我希望把Tangney這個選區的人民服務好,所以不管大事小事都要想辦法幫忙他們。

就在議員辦公室正式對外開放前一周,一位焦急等待新護照而不得的女士便找上了門。

一番周折、問題解決后,這位女士特意登門感謝,林文清感歎:看到他們的喜悅,什麼都值得。

為此,林文清希望自己這棟兩層樓的議員辦公室向更多本地民眾打開,呼籲民眾有事一定要敲議員的門,建言獻策。

他拋棄了位於二樓的「死板板冷冷清清」的獨立辦公室,反而與辦處所有人員擠在一起,他指:要多跟人交流,越多交流,就能夠認識、更密切地合作。 辦公室是這樣,社區團體也是這樣。

他認為一個國會議員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躲在上面的豪華辦公室,是要為人民服務,是要走進去社區、走進人家的家,讓人知道你的存在。
Sam Lim MP electorate office in Perth
Source: Sam Lim
除了本地事務外,他還希望藉助自己十幾年的警員工作經驗,加入Integrity Commission(廉政委員會),他清楚明白地表示:國家尤其是國會議員必須要有integrity(廉潔),否則會濫用權力和身份。

而議員三年任期已經過去兩月,林文清坦言:去了坎培拉三次,我還迷路,在國會大廈裡迷路,那邊有4500多間房間。

同樣的,從警察轉型議員,林文清感到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困惑需要解開。

他指自己的血壓以前是130,現在是189、192。 他的醫生跟他說,Sam你不可以這樣,不然你的蠟燭很快就會滅。 但他卻只管醫生拿藥。

面對棘手問題怎麼辦?

他答:「很多很有經驗的國會議員都在我們的團隊,所以我就要時常跟他們學習,問他們,為什麼要講這句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他們都會不厭其煩地跟我講。 寫不了的他們打來告訴我。 」

但他亦坦言,在學習的過程,很擔心會得罪人,因此,在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他都會step back(往後退一步),盡量多想少講、多做少講,多問,少做倉促的決定。

他更表示就算在36個月後不再連任,也要留下一段很燦爛、很耀眼的成績讓人看。

語言即文化

大選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不系讀者對其語言能力及曾經海豚訓練師的職業深感興趣,馬來西亞員警、海豚訓練師、生意主、西澳員警、聯邦議員,如此多的人生轉機並非每個人都有幸經歷且牢牢抓住。

而如今這番討論的熱度逐漸散去,當再度被我們問及在馬來西亞練就的多語言能力意味著什麼時,林文清只是給我們講述了他小時候學習馬來語的故事。
我是家裡老大,有三個弟弟、四個妹妹,爸爸媽媽是割膠工人。 割膠工人很多時候是靠天吃飯,很辛苦,收入很微薄。
我住在馬來西亞的一個小村莊,裡面很多華人、也很多馬來人,我家後面不遠有一戶馬來人,是回教徒,他的孩子是我的好朋友,每次經過我家看我沒東西吃,就把我拉去他們家去,所以我從小就學會用手吃飯、我就學會很好的馬來話。 所以我的馬來話,如果拿起電話打給任何馬來人,他都不知道我是華人。 他說道。

他表示在馬來西亞的社會,那個時代華人、印度人、馬來人,大家都融在一起,他在一個很融洽的社區長大。

2002年以留學生身份來澳的馬來西亞華裔葉俐廷非常認同:我 們(在馬來西亞)已經很習慣跟不同民族生活在一起,慶祝不同的節日,剛好澳大利亞是多元文化非常強的國家,對我們來說挺熟悉的。

會說普通話、馬來語、廣東話、福建話等多種語言的葉女士認同語言及對於多元文化的熟稔是馬來西亞移民的優勢,也能更好地聯結多元文化社區與政府官方機構。

定居珀斯已二十年的葉女士除了為City of Canning擔任社區多元文化大使外,同時運營著一家名為Culture Care WA的非牟利機構,為非英語背景人士提供文化推廣、職業培訓、衛生健康等服務資訊 。

她相信林議員可以把整個Tangney區的多元文化社區的發展拓展到更廣。

無論是曾經的林警官還是現在的林議員,林文清給予多元文化社區的移民的建議一如既往:學好英語、走出自己的舒適區、走向澳洲所有人生活的圈子。
如果每一個族群都融入社會,大家都能很和樂地相處。
Sam Lim MP
Source: SBS/ Ranky Law
而採訪中聊到最初來澳時被路人扔水瓶、隔著窗戶被罵的細節,林文清 輕輕帶過:「對我來說是小事一樁,我反而跟他招招手,Thank you( 謝謝)! Bye bye(再見)! 」

「面對種種困境時,我們的心態要正確、要提高,不要跟他們生氣。 」

(本文系SBS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如需內容合作,請來函聯繫:Mandarin.Program@sbs.com.au)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26 July 2022 3:50pm
By Helen Chen
Presented by Tracy Lo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