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華人酒後較易面紅?

聖誕及新年期間,不論狂歡派對,或是三五知己聚首,不少人會選擇飲用酒精飲品。但你有否想過為何有人喝酒後比其他人更易面紅?

Rethink what you know about red wine.

Rethink what you know about red wine. Source: AAP/Jean-Michel Labat

有研究指,飲用啤酒,葡萄酒或烈酒時,三分之一以上的東亞裔人士(尤其是華裔、日裔及韓裔)會面紅,由於相關人士體內缺乏用以分解酒精的一個酵酶:乙醇脫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

酒後面紅有何原因?

酒精進入身體後,肝臟會以兩個步驟分解酒精:

第一步,人體內的醇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會將酒精內的乙醇轉化成相當討厭的化學物質:乙醛(acetaldehyde)。體內積聚太多這種有毒化學物質,就是讓人面紅、宿醉及感到不適的原因之一。

然後,第二步,乙醇脫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則將乙醛轉化為乙酸(acetic acid,等於醋的酸性組成部份,對人體無害)。

而華裔、日裔及韓裔人士當中,乙醇脫氫酶缺乏症很常見。而這種遺傳可以來自父或母,甚至有人會從父母身體,遺傳兩組不同的乙醇脫氫酶缺乏症的基因,令肝臟無法成功製造乙醇脫氫酶。

而這種情況,於其他族裔人士身上較少見到,但並非完全不出現。

若繼承乙醛脫氫酶的全部或部分缺陷,人體將會於飲酒後,很快就累積高水平的乙醛,並要用較長時間分解,而其間就會有醉酒的反應。

乙醇脫氫酶缺乏症對我們有何影響?

乙醇脫氫酶缺乏症原來亦有積極和消極的健康影響。

好消息是,由於有乙醛脫氫酶缺乏症,東亞人士會出現酒精中毒和酒精相關癌症發病率較低。這是因為喝酒後醉酒後出現不快的反應,會減少一個人飲酒的份量。

但壞消息是,如果一個人證實有乙醛脫氫酶缺乏症,但仍然堅持飲酒,酒類相關癌症的風險,例如食道癌,就變得更高。

而如果一個人只有部份乙醛脫氫酶缺乏症,其風險則最高。因為雖然他們體內,對酒後不適效果有一定耐受性,但實際上,體內會維持高水平的乙醛較長時間。

藥物可以防止酒後面紅嗎?

媒體和網絡上,經常會報導“抗組織胺藥物”(antihistamines)可以防止面紅 。

一些用於治療胃酸倒流的藥物(例如Zantac和Tagamet)被認為是一種非典型“抗組織胺藥物”,雖然一般情況下,很多人不會認為這些藥物是抗組織胺藥物,但由於藥物可以抑制組織胺H2,而當中具有減少酒精引起面紅的副作用,實際上亦是一種抗組織胺藥物的型式。

另外,較為常用的抗組織胺藥物(例如Zyrtec,Telfast和Claratyne)則針對另一組組織胺H1產生作用,而對酒精引起的面紅無太大影響。

抗H2藥物的副作用小,是比較安全的藥物。 但是,雖然藥物能夠隱瞞症狀,但不會減少乙醛的毒性作用。不過,使用這些藥物後飲用過量的酒精,則會導致人體對乙醛敏感度減少,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一杯飲料中含有多少酒精,或者一個人喝得多快,無論是甚麼酒精,都會影響體內乙醛的濃度。所以,如果你有乙醇脫氫酶缺乏,最好避免酒精。 但是,如果你要喝酒,最好還是適量飲用,並讓面紅自然發生。

緊記酒後駕駛會增加撞車風險。

 


分享
Published 29 December 2017 11:11am
By Ivan Leu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