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西化」?英文名對中國男子 Zyon Langford 的意義

在現代,不少中國人都會取一個英文名字,除了為了避免西方人錯誤地稱呼他們,亦被視為融入社交、工作的一種方法。對很多人而言,取英文名只限名字,不會起新姓,亦不會將此正式加入到身份證明文件中。但對於想要「完全西化」,而且想以新姓名行走澳洲的梁宗禕 Zongyi Liang,就是一個全然不一樣的故事。

From Zongyi Liang to Zyon Langford: One Chinese man’s extraordinary efforts to integrate into Australian life.

From Zongyi Liang to Zyon Langford: One Chinese man’s extraordinary efforts to integrate into Australian life. Source: Supplied

重點:

  • 很多中國人,都會起非官方的英文名以減少不必要被錯讀名字的尷尬情況。
  • 傳統上,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婦女在婚後多保留原名,亦不冠以夫姓。
  • 每年有百名從中國移澳的人,在移居澳洲後放棄了他們的原名。

許多中國移民和學生在抵澳時,都會為自己起一個英文名,其中Kevin、Steven、Tony及Andy都是最常見的選擇。

但從 2015 年抵達雪梨的梁宗禕(Zongyi Liang)表示,他不希望只被定義為「另一名來自中國」的新移民。

這一名抵澳近7年的雪梨會計師表示,他為了融入澳洲,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從學習英語時費盡心思、訂閱澳洲報章了解新聞時事,到研讀澳洲歷史。

他向SBS中文表示,他做了非常「澳洲」的事,走遍全國參加澳新軍團日活動 (ANZAC Day),聆聽退休軍人講述二次大戰的歷史。

梁宗禕對澳洲的熱情亦體現在生活上。他甚至為了使自己「更澳洲」,改變自己過往22年的飲食習慣,限制自己每周只能吃三次亞洲食物。

為了在得到澳洲永居後「完全西化」, 他更決定透過正式更改姓名實現。

最終 Zyon Langford 成為他的新名字。

尋找新名字

作為歷史愛好者,Langford 表示1901至1973年白澳政策期間,中國移民採用「英化」名字以避免歧視十分常見。

他指他的想法是受到前人的啟發。
Zyon Langford at his Australian citizenship ceremony.
Zyon Langford at his Australian citizenship ceremony. Source: Supplied
2017年,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作出的一項研究顯示,使用亞洲姓氏導致求職者的面試機會減少。

Langford表示,無論是為了避免歧視,還是為了讓他人更易發音,他認為如果要改名,倒不如更改全名。

因而,他展開了尋找新姓氏和名字的旅程。

他表示,他對普通話名字拉丁化產生興趣,例如:中國著名思哲家孔子及孟子的拉丁化版本。

為了遵從同樣的拉丁化守則, Langford從他中文名字中取出明顯的音節「Z」、「O」、「N」、「Y」,然後將它們重新排列,組合成猶太名字Zyon。

對於他的姓氏,他認為Langford是他的中國姓氏「梁」(li-ung)發音最接近的西化版本。

改名在華人社區並不罕見

許多在澳的華人表示願意在澳洲「正式改名」。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女性在婚後並不會更改自己的法定名字,只會有些人選擇冠夫姓。

許多中國人選擇將本名西化,例如以 Ly 取代 Li 或 Lee,使其更適應國際及英語環境。

根據出生、死亡及婚姻登記處的數據,在過去10 年間,每年平均有 300 名在中國大陸出生的人在維州正式更改他們的姓氏、名字或兩者(新州數據亦上升一倍)。

嘉欣(Jiaxin)亦是其中一員。

她在澳洲生活了七年後,在入藉儀式前正式把自己的名字改為 Kayan。
Jiaxin (a popular name in mainland China) wanted a name that was less common so she changed it.
Jiaxin (a popular name in mainland China) wanted a name that was less common so she changed it. Source: Supplied
她向 SBS 中文表示因為澳洲人用中文名稱呼她時,發音十分奇怪,因此她更喜歡其他人叫她的英文名而非中文名。

她認為在 90 年代,她總覺得她的名字在中國東南部太過氾濫。她表示,通過這一些改變,可以讓她在 14 億人口中變得獨特。

她指,這裡沒有多少人叫 Kayan。 但她的從小的班中就已經有幾個人叫嘉欣。

熱切希望「正式改名」 卻遭強烈反對

儘管 Zyon Langford 和 Kayan 在改名的期望上都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但其他想正式改名的人就沒有他們那麼幸運,Gary 是其中一個例子。

Gary表示,他於2020年曾在中國社交媒體平台小紅書上,分享了自己在澳洲的出生、死亡和婚姻登記處更改姓名的經歷後,網上傳來不少激烈反對的聲音。
Gary He shared his name changing experience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where he received backlash.
Gary He shared his name changing experience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Source: Supplied
他在帖文中解釋,維州的國際學生可以在 12 個月後合法地改名。

他指出:「你選擇的英文名是非官方的,官方的還是要用你的羅馬拼音中文名,很不方便。」

然後他分享在改名後,他可以在世界各地使用他的英文名字。

他表示:「你可以用它來申請銀行賬戶和預訂飛機票。你甚至可以用你的英文名註冊成為中國火車上的乘客。」

在他的帖文中,一位中國家長回覆說,他們的孩子在澳洲出生,只用了中文名字。

另一位網民亦質疑Gary放棄中文名字而改用英文名字的決定,是否值得「以此為榮」。
"You kids, my children were born in Australia and they still use their Chinese names," said a parent who responded to Gary's post.
"You kids, my children were born in Australia and they still use their Chinese names," said a parent who responded to Gary's post. Source: Supplied
除非留澳中國學生的中文名字很容易發音,例如Ming、Ting或Ling,否則他們大多都有英文名字。

Gary 指出:「但由於這些名字不是他們的法定名字,所以他們經常不得不使用他們的中文名字,很麻煩。」
Gary also had his new name recognised by Chinese officials.
Gary also had his new name recognised by Chinese officials. Source: Supplied

名字的重要性

大多數中國準父母會選擇能體現他們對孩子的期望的名字。

迪肯大學研究助理楊凡表示,中國文化中有句諺語——人如其名,即人身的性格和舉止反映在他們名字上。

楊凡說,她的名字「凡」的意思是「平凡」,但亦象徵著父母希望她過上平靜幸福的生活。

另外,中國大陸一些父母在為孩子起名時,會從歷史事件中尋找靈感。

例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出生的許多男孩都被命名為建國,意思是「共建中國」。

根據中國國家公民身份信息中心的數據,超過 96 萬中國人名為建國,其中約 24% 的男孩出生於 1949 年至 1959 年之間。
Fan Yang, a researcher and PhD student at Deakin University, believes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change their name.
Fan Yang, a researcher and PhD student at Deakin University, believes everyone should have the freedom to change their name. Source: Supplied
對於 1949 年之前出生的人來說,這個名字極為罕見。

「傲雲」,意為「奧林匹克」,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出生的孩子的另一個流行名稱。

楊女士說,儘管一個人的名字非常重要,但「每個人都有改變它的自由」。

但她說,民族主義情緒導致一些民眾猛烈抨擊那些公開表示自己正式改名的人。

新名字,新起點

Langford 表示,他的英文名字讓他有機會用他的中文名字來調和過去的負面經歷。

他說他的中文名字經常被誤讀為「(音)宗偉」而不是「(音)宗義」,因為「禕」這個字很罕見。

長大後,中國人會說我的名字是錯誤的,然後在澳洲,他們亦會錯讀他的名字。
所以,我想要一個新的開始。 我主動做出改變,而不是(通過我的名字)堅持我的文化......
Langford 表示,種族主義者總是會根據他的膚色、五官和口音來判斷像他這樣的人是局外人,但他最終對改名的決定感到滿意。

他指,作為一名移民,他認為最終需要建立一個新的身份。

從他的例子中,改名帶來了好處。

他表示,善良、思想開放的人會自然而然地接受你。而你再不需要繼續證明你是他們中的一員。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11 July 2022 12:01pm
By Yimin Qiang
Presented by Tracy Lo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