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Bill的家具厂帮助难民26年 受疫情影响被迫关门

华裔Bill Ngo从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政权出逃,1981年以难民身份来到澳洲,“我明白的第一个(英文)词是‘加班’。我说‘是,是,是,是’,很需要钱。” 他在90年代开设家具厂,为很多难民提供工作和帮助。

Bill Ngo at his business in Sydney's west.

Bill Ngo at his business in Sydney's west. Source: SBS

华裔移民Bill Ngo自豪地将自称为澳大利亚人。

当他还是年轻人时,他在东南亚的那些冲突中经历近十年的磨难。

而在2020年6月份,他在澳大利亚的生意——位于悉尼西区的一家名为Guideline Furniture的家具公司面临被终结的命运。

60岁的Bill Ngo告诉SBS新闻:“病毒和社交限制的打击很大,因为很多合同被取消了。”

他摇着头说:“我们付不起房租,我们不得不走,不得不走。”
After 26 years, Bill Ngo is packing up his furniture factory in Sydney's Liverpool.
After 26 years, Bill Ngo is packing up his furniture factory in Sydney's Liverpool. Source: SBS
这家位于Liverpool的家具厂在过去26年里生意都很兴隆,主要向大学、学校和政府机关销售手工制作的文件柜、桌子和书架等。在疫情前,他的生意已经受到低价进口家具商的冲击,而疫情无疑是致命一击。

多年来,Bill为数十名来自越南和柬埔寨的难民提供了工作,其中包括许多英语水平有限的人。

他说:“他们感到沮丧,因为他们不会说英语,所以他们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Bill和家人说的语言是潮州方言,这一主要在中国广东潮汕地区使用的方言在中国大陆以外还有约500万人在说,而这是Bill会说的5种语言之一。
Bill Ngo with his wife Trinh, daughter Jess and son Daniel.
Bill Ngo with his wife Trinh, daughter Jess and son Daniel. Source: SBS
“当(难民们)在这里工作的时候,他们觉得很舒服,因为如果我们能说他们的语言,我们就能慢慢地教他们怎么做东西、怎么做家具。”

今年早些时候,他不得不让自己的小团队停工,而现在,随着公司逐渐宣告结束,大多数人被通知需要找其他工作。

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

Bill的故事是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后十年间8万移民来到澳大利亚的缩影,他们中的许多人以难民的身份来到澳大利亚。但Bill的家族的挣扎可以追溯到更远的地方。

他的祖先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逃离广东,在柬埔寨开始了新生活,他的父亲后来在那里经营一家大米加工厂。

“我父亲回馈社区,资助在柬埔寨的面向华人学生的学校。所以来自贫穷华人家庭的孩子仍然可以接受教育。”
Bill Ngo as a young child (second from right) with his family in Cambodia.
Bill Ngo as a young child (second from right) with his family in Cambodia. Source: Supplied
Bill在柬埔寨的童年时期相对轻松,“然后(在1967年)内战开始了”。

“我们被迫从所在的省里搬到城里,我不得不打工、卖食物,因为我的父母养活不了我们。”

随着战争的继续,这家人被迫再次上路,他们只带着身上穿的衣服,被押回柬埔寨乡下。

“我们被警告‘会有杀戮场,会有文化大革命’。他们告诉了我父亲。”

Bill说的是指共产主义领导人波尔布特(Pot Pot)掌权之前的几年。

红色高棉从1975年到1979年在柬埔寨掌权,在波尔布特政权下大约200万人失去了生命。数百万家庭在被迫在集体农场工作后,死于处决、饥饿、疾病和过度劳累。

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1975年Bill一家在丛林中行走数日,越过边境进入越南。

“作为一个家庭,我们很幸运地都活了下来,很多人死了。”

“然后我们又一无所有地重新开始了。我妈妈会做街边小吃,对于一个十口之家来说,靠街边小吃很难生存。”

“1979年,19岁的我没有钱付给走私者,一个人出去了。我在丛林里走了11天,进入了泰国的一个难民营。情况很糟糕,但至少那里有红十字会。”
Bill Ngo as a teenager in a refugee camp in Thailand.
Bill Ngo as a teenager in a refugee camp in Thailand. Source: Supplied
当时,澳大利亚政府派官员到难民营甄选能获得人道主义签证的人员。比尔是那一年被接纳来到澳大利亚的1.5万余名难民之一。

他说:“我当时在难民营的食堂工作,然后澳大利亚给了我第二次机会,伸出了援助之手。”

“起初,Bill和其他成千上万的难民一样,住在Liverpool的一家旅馆里,那里的旧军舍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条件。难民们挤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几乎没有隐私。”

“1981年,我(在澳大利亚)只待了两周后,就找到了一份工作,尽管我的英语很烂。在过去,有很多工作机会。”

他笑着说:“我是一名清洁工。不用讲英语,只需要有强壮的手臂和(工作)勤快。我明白的第一个(英文)词是‘加班’。我说‘是,是,是,是’,因为我们很需要钱。”
Bill Ngo soon after arriving in Australia in 1981.
Bill Ngo soon after arriving in Australia in 1981. Source: Supplied
1986年,Bill通过家庭团聚计划,资助他的母亲、姐姐和弟弟移民澳大利亚。

他在1994年创办了Guardian Furniture,在超过25年的时间里,他为其他难民提供了工作和归属感。

“如果你是难民,你来到这里,那是因为政治原因,你无法在自己的国家生活。”

澳大利亚难民委员会(Refugee Council of Australia)的首席执行官保罗·鲍尔(Paul Power)说:“这个国家从那些出于人道主义原因来到这里并开始做生意和就业的人那里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所以看到这样一个企业在多年后关闭,很伤心。”

“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难民领导的企业足够强大,能够在这些艰难的经济环境中生存下来。”
Bill29岁的女儿Jess和26岁的儿子Daniel都是工程师,因此选择不继续从事家族企业。

Jess说:“很多移民努力工作,做小生意,给他们的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然后孩子们上大学,找一份(不同的)工作,这是一种趋势。”

虽然她很高兴父亲有机会好好休息一下,但Jess说,她知道他还远远没到结束事业的时候。

“他很坚韧,和他所经历过的相比,这算不了什么。”

Bill对自己很有信心。

“我需要一些时间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然后我会回归,变得更强大。”


分享
Published 29 June 2020 3:50pm
By Sandra Fulloon
Presented by Helen Che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