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有天会取代银行吗?- 魏睿昊

为什么科技巨头都有一个“银行梦”,未来金融科技会取代银行吗?(作者:魏睿昊,转载须经许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

AAP

Sales assistant sits behind and under Alipay logos at a train station in Shanghai Source: AAP

如果您关注科技圈,大概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似乎每个科技巨头都有一个“银行梦”。最近有消息传出,京东推出了号称“中国首张网络储蓄银行卡”的“小金卡”,未来京东金融有望自立门户,寻求更好的发展。这样的做法在网络和科技方面走在前端的发达国家更是常见,即将正式进入澳洲市场的亚马逊也宣布要做支付服务,与Paypal进行竞争。而澳洲本地著名的任务发布平台Airtasker据说也在开发自己平台上的支付和钱包功能,更不用提上市后表现杰出的纯线上支付公司Afterpay了。为什么科技巨头都有一个“银行梦”,未来金融科技会取代银行吗?

事实上,科技类型公司首先大幅冲击的是零售业市场,而下一个最有可能被重新洗牌的就将是金融行业。在近日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上,一份长达194页的报告显示,传统银行模式可能被新型平台式银行所打击,非金融平台正在成为信贷和资产管理的重要渠道。而过往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些互联网巨头依托自己巨大的客户量和对客户使用粘性的把控,可以很快地铺开零售金融服务——尤其是在支付、小额存贷款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以在全球零售电商市场所向披靡的亚马逊为例,随着该公司的不断扩张,将不仅是让零售商“吃苦”,正在逐渐威胁银行的部分业务。尽管亚马逊的支付业务长期受到本土竞争对手paypal(eBay全资子公司)的“压制”(2016年,PayPal处理交易额为 3360 亿美元,而Amazon Payments处理的交易额仅为60亿美元),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亚马逊凭借着其电商平台的2.94亿全球消费者用户,已逐渐摆脱了传统第三方支付对电商平台的限制,在网络支付领域站住了脚跟。今年第一季度还爆出传闻,称亚马逊正考虑收购美国十大银行之一的Capital One。

与此类似的,依托最早的淘宝平台,阿里巴巴早就将旗下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网商银行等品牌资产统统“打包”进了一家新的公司——蚂蚁金服。在近三年内,蚂蚁金服迅速国际化,收购对象包括印度最大的支付平台Paytm、One97,泰国支付企业Ascend Money,以及美国快速汇款机构Moneygram。而根据美银美林6月发布的报告,蚂蚁金服的估值已高达880亿美元。

相较于阿里独特的支付场景和金融牌照优势,腾讯则坐拥海量高黏性用户。最新的财报显示,国内外微信月度活跃用户达到9.63亿,绑卡数达到6个亿。目前,腾讯已经进一步开放了微信支付对商户的管理功能,并推出了信用体系。其对标蚂蚁金服的意图十分明确。从交易金额来看,微信支付的交易额在2016年已经达到了支付宝的73.9%,正在与支付宝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

所有迹象都在表明,大科技集团正努力把作为中间人的银行挤掉,试图把这种历史悠久的金融机构,变成向面向消费者的“亚马逊银行”或“阿里巴巴银行”,这背后有着非常强的商业逻辑:

首先,市场规模巨大,利润空间极高。根据中国零壹财经发布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报告》显示,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翻番,预计达2万亿。而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也迅速发展,并并成为投资亮点。纵观几大主要经济体的证券市场,金融板块均为主要权重板块。如此大的“蛋糕”难怪巨头们想要来分食。

其次,科技巨头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新技术的驱动下,金融与科技行业的界限正在越发模糊,未来的金融生态必将是线上与线下相融合,金融场景与消费场景、生活场景无界限的模式。科技巨头所掌控的技术恰好能够减少传统银行业中繁杂的中间环节,节约成本,满足人们对更便捷、更低成本支付和理财的需求。

再次,互联网巨头控制着海量用户。而且这些公司往往有很强的用户粘性,加之其技术优势,使得科技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效率提升,更意味着整个服务的渠道、模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最后,进军金融服务可以进一步促进和完善这些科技公司的整体生态链。因为金融业务可以把客户留在平台内,便于收集用户信息,促进更多平台内消费,并提供针对性推广。以亚马逊为例,其所提供的服务,更够让客户在亚马逊生态系统进行资金存储和支付时都更加便利。所以如下图所示,亚马逊的这种网络效应循环会进一步扩展到金融服务领域。

一方面,科技公司的金融业务逐渐铺开;另一方面,开放银行数据的呼声渐强,澳洲银行又将面临巨额的税款。科技巨头和金融科技公司逐渐蚕食银行业务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了。

分享
Published 14 September 2017 9:19am
Updated 14 September 2017 1:08pm
By Julius Wei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