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5年】淘金在左 走難在右:幾代在澳港人的移民故事

從尋找財富、美好生活,到追求自由、教育和機遇,香港人各有其因探索世界。不變的是,澳洲一直是他們的一個重要目的地。

Hong Kong Airport

Passengers wearing surgical masks,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or SARS, move through an empty departure hall, April 12, 2003. Source: AP

從昔日的小漁村發展成今日的國際大都會,從英國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時間流轉。時間並沒有阻止香港人探索世界,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時代更替,更使不少港人大踏步向前走,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SBS 中文普通話與幾代移澳港人對話,讓他們向大家分享他們移澳的故事。

追求財富和美好生活

19世紀中期,民眾在維州發現了黃金。在一夜之間,寂寂無聞的澳洲小鎮 Bendigo女搖身一變,成為「大金山」。

消息很快在全球傳開,不少華人聞風而至,踏上前往新金山的旅途,來到澳洲開展他們的「黃金夢」,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雷社源(Dennis O’Hoy)的祖父雷道海(Louey O’Hoy),就是這個時候來到澳洲的。

較早時,雷社源接受 SBS 中文普通話採訪時,回憶起:「1876年,祖父在唐人街開辦了德源(Ack Goon)雜貨店……後來,在我父親雷學燊(Que Lan O’Hoy)的管理下,1894年,德源更名為“新德源”(Sun Ack Goon)。」
Dennis O'Hoy
雷社源与“德源”招牌 Source: Supplied by Dennis O'Hoy
這間新德源在當時的維州十分有名,以出售草藥、絲綢和其他中國商品為業務,吸引了無數華人和歐裔顧客。

他認為祖父作為一個商人,十分成功,他的商業版圖包括商店、餐廳、養殖場和菜園。

雷道海祖籍廣東台山,但他和他的幾個兒子都在香港展開了事業。 1918年,雷道海返回香港,在兩年之後去世。
Dennis's father Que Lan and mother Suey Gook Hong Kong 1912
雷社源的父母在1912年于香港的合影 Source: Supplied by Dennis O'Hoy
在維州乃至整個澳洲,還有成千上萬像雷氏家族這樣,與歐洲移民同期來到澳洲的華人。據統計,在金礦區Ballarat,19世紀50年代末,華人佔到當地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一方面,他們追求財富和更美好的生活。通過辛勤勞動,逐步實現著樸素而真實的生活理想。另一方面,他們在澳洲播下來自東方的文化種子,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延續,早已生長為澳洲多元文化花園裡的一棵參天大樹。

如果說淘金潮拉開了香港人移民澳洲的序幕,那在接下來的百餘年裡,澳洲卻因為其他不同的原因,成為無數香港人的第二故鄉。

見證香港的歷史大事件

今年是香港人 Thomas 來到澳洲的第21個年頭。談起當年來澳求學,他至今仍然慶幸當初自己作出的選擇。

Thomas在香港度過了整個90年代。他向 SBS 中文普通話表示,他猶記起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時的種種情景。

Thomas憶道:「當時我看到回歸期前後,中英雙方之間幾乎天天都在互罵,例如魯平那時候罵彭定康千古罪人,當時還不理解,現在尤其來澳洲以後回看就了解了……香港的制度和文化之前和澳洲幾乎是完全一樣的,回歸之後,就無可避免的越來越像中國了,那麼制度價值觀就無可避免的產生差異了。」
Thomas Hong Kong
Thomas回忆,2014年,香港还属于和平抗议。 Source: Thomas
Thomas認為,很多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是很排斥這種制度的中國化的,「他們會移民以前的英聯邦國家,首選澳洲、加拿大,然後還有美國。」

Thomas見證了自己身邊幾波移民潮——而這與幾個特殊的歷史事件不謀而合。

「一個就是1989年的政治風波,本來香港一些民主派與北京關係很好,89年後,之前親北京的政治人物一下子就和北京不合了,他們說這是一個大事大非的、一個良知的問題。」

我印象特別深刻,1990年6月4日,我小學三年級快要放暑假的時候,校長把所有小學生交到禮堂裡面,很嚴肅地說,今天我們沉重悼念一年前在北京死去的同胞。

在眼裡,香港是一點一點發生變化的。

1997年時,Thomas正在讀中學。香港的「一夜變天」,並沒有給他很直接的衝擊。

「當時是很平常的第二天,英國國旗換成新紅旗了,以前我的中學校徽上有一個皇冠,然後9月之後皇冠就沒有了。學校的名稱依舊沒有改變,還是有「Queen(女王)」這個詞。」
Hong Kong's Court of Appeal
A man strolls past the Court of Appeal in Hong Kong Source: AAP
相比之下,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金融風暴,卻讓他印象深刻。

「08年、09年的時候,香港人、尤其年輕人一直要求普選,這是基本法裡面承諾的。到那時很明顯,這不會被北京當局允許,因為一旦這樣,就更難控製香港的民意,矛盾越來越累積,直到2014年,就發生了佔中事件。」

對Thomas所在的社區來說,2019年至2020年的一系列事件,這一枚定時炸彈最終被引爆。
Hong Kong
2014年,Thomas身在香港。 Source: Thomas


他坦言自《國安法》頒布後,大家就噤言,他有很多香港朋友,尤其是有孩子的,基本就移民去英國,也有去澳洲或加拿大。

2020年6月香港《國家安全法》生效後,英國政府宣布,允許持BNO(指1997年主權移交之前出生的“香港英國國民”)簽證的香港人在英國定居五年後獲得英國公民身份。

澳洲也於2020年7月宣布設立香港類別(Hong Kong Streams)特殊簽證審批渠道,以「極低門檻」向香港學生、持有臨時簽證的畢業生、技術工人提供永久居留權。

英國內政部數據顯示,在去年一年裡,有超過10.4萬BNO護照持有者移居英國。

而在澳洲方面,在頒布新簽證政策,就有約8800名臨時技術、臨時畢業生和學生簽證持有者有資格獲得新的永久居留簽證。

隨著國殤之柱倒塌的「理想之城」

香港這座城市,對於小江(化名)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

十年前,當小江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通過香港海關時,他認為自己終於抵達了心中的「理想之城」——亞洲金融中心、民主要塞香港。

“我對香港的印像一直是國際金融中心,是一個和中國大陸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大家來到這裡,是期待一個更‘西方‘的環境。”

“當然對我來說,它既不是西方、也不是東方,它就是香港,就是它本身。”

小江來自中國大陸,曾在香港第一學府——香港大學(Hong Kong University)就讀。現在,小江放棄了申請香港永居的機會,來到澳洲,成為了一名工程師。

小江向 SBS 中文普通話節目表示,當聽聞母校的標誌性建築國殤之柱被移除時,自己的信仰彷彿「崩塌」了。
A university student walks past the "Pillar of Shame" statue, a memorial for those killed in the 1989 Tiananmen crackdown,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 university student walks past the "Pillar of Shame" statue, a memorial for those killed in the 1989 Tiananmen crackdown,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ource: AP
國殤之柱(Pillar of Shame)由丹麥藝術家高志活創作,是一座紀念六四事件死者的雕塑作品。

自從1998年以來,國殤之柱一直屹立於香港大學校園內。 2021年12月,國殤之柱在深夜被悄悄移除。

他說:雕像被移除,本身並沒有任何的意義,並不會對香港的民主運動或者社會氛圍產生任何影響。

但是,一個象徵性的物件被移走,可能更多的在精神上在提問:香港它會變得更好嗎?會變得更差嗎?我們並不知道,但明顯已經不是我們抱著期望來的時候、我們所想像的香港了。

小江說,對他而言,2019年是一個明顯的分界線。

2019年,香港爆發「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也被稱為「反送中運動」或「反修例運動」。當時,正在香港工作的小江完整目睹了事件全程。
HONG KONG thomas
2014年,Thomas身处香港。 Source: Thomas
他表示,作為生活在香港的普通人,即使不關心政治,生活也受到了嚴重干擾。他曾因衝突導致的封鎖被限制在家中,甚至可以在房間內聞到催淚氣的味道。

以國安法班頒布為界……政見不同的人分割成各個陣營,然後把政治爭端帶到了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平時工作上會有一些政治表達。對於不同陣營的人來說,會感到這種被排擠的壓力。

他指:表達上的空間被收窄了,更多的是某一方面的言論更加受到寬容。」

小江說:「我們能看到本土派言論受到打壓,報紙停辦或自我規制的情況越來越多……不符合當局的言論,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在2020年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香港的宜居指數明顯下降,創造2017年以來的最低評分。在所有受訪者中,43.9%的受訪者表示有移民意願,其中11.6%的民眾望能夠移民澳洲。

2021年,在同樣的調查中,香港的移居宜居回升至52.1%。

Hugh Lee
李晓民与女儿在1997年的合影 Source: Hugh Lee

政治並不是唯一移民原因

根據香港《國安法》規定,任何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威嚇公眾以試圖實現政治主張、勾結外國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都可能被判處最高終身監禁的刑罰。

《國安法》生效後,香港政府統計處一份報告顯示,2022年底,香港人口減少4.65萬人,同比下降0.6%。 2020年,香港的淨移出近4萬人。

香港政府發言人表示,新冠疫情及其帶來的邊境管控是造成這一變動的主要原因。

並不是所有香港移民都把政治相關因素作為移民的主要動機。

已經在澳洲生活30多年的李曉民(Hugh Lee,OAM JP)向 SBS 中文普通話表示,孩子的教育是他的主要考量。

現在擔任Eastwood高齡華人友誼會會長李曉民說:我1990 年從香港移民來雪梨,因為我有兩個孩子,他們已經到了上中學的年紀了。

“第一,他的成績很一般,而我知道,在澳洲讀書的要求不算高,所以我和太太就決定帶著兩個小朋友來到澳洲,以來找一個更好的讀書的機會;另一方面,90年代的時候,香港的社會環境是很亂的,普遍有一個移民潮,我也是其中一個。”

2010年從香港移民至澳洲的 Ryan 陳也有著類似的移民理由。

他表示:「我太太懷孕了,考慮到兩個地方不同的教育環境,我想在香港也好,中國其他大城市也好,學習壓力是很大的。澳洲教育環境比較輕鬆,考慮到小孩的發展,就決定搬過來。」

Ryan認為,儘管香港的雨傘運動、反送中等種種社會事件催化了人們的移民意向,但是很多時候,這種想法並沒有得落實。

一個是經濟能力的問題,第二個是國外環境和香港的確有很大的不一樣,我過來之後也確實有些不適應,比如說這邊生活速度實在是有點慢,而香港其實是一個很快的城市。
Buildings City Panoramic Hong Kong Skyscraper
香港全景 Source: Max Pixels
訴 SBS中文普通話,選擇澳洲的原因,是為了體驗不同的生活環境。

大陸要接管香港,也有一定的關係……但主要還是因為我是家裡的哥哥,想先出來嘗試一下新的生活。

Kin說,雖然有全家移民的計劃,但何時能否成行還是一個未知數。

他指父母那一輩的意見還是跟年輕人有出入的,主要比較在意的還是經濟方面,如果這樣鬧,經濟肯定會變不好。年輕人就追求比較理想性的東西。

Kin直言,自己的弟弟並沒有離開香港的意願,「畢竟香港是自己的家園,從小長大的地方」

而老移民李曉民則認為,香港年輕人的割裂感在於香港的教育有體系存在系統性問題。

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Thomas已經在雪梨成家立業,完全適應了澳洲的文化和環境。

三十多年前,曾是跨國公司高管的李曉民幾乎放棄了一切遷至澳洲,現在也早已兒孫滿堂。

而以小江、Kin嚴和Ryan陳為代表的新移民們,也逐漸在澳洲社會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

在與SBS中文普通話的採訪中,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表示,即使已經在澳洲紮根,但還是與香港保持不同程度的聯繫。
Former Hong Kong chief secretary John Lee, 64, was the only candidate in a Beijing-backed one-horse race to succeed outgoing leader Carrie Lam.
Former Hong Kong chief secretary John Lee, 64, was the only candidate in a Beijing-backed one-horse race to succeed outgoing leader Carrie Lam. Source: AAP / JEROME FAVRE/EPA
Kin說,雖然有全家移民的計劃,但何時能否成行還是一個未知數。

他指父母那一輩的意見還是跟年輕人有出入的,主要比較在意的還是經濟方面,如果這樣鬧,經濟肯定會變不好。年輕人就追求比較理想性的東西。

Kin直言,自己的弟弟並沒有離開香港的意願,「畢竟香港是自己的家園,從小長大的地方」

而老移民李曉民則認為,香港年輕人的割裂感在於香港的教育有體系存在系統性問題。
Hugh Lee
Hugh Lee Source: Hugh Lee

李曉民表示,在原來的時候,(在香港)並沒有中國歷史這一科,使學生認同自己本身是英國人,對中國沒有歸宿感。

「2014年、2019年,社會是很動蕩的。後輩覺得,香港回歸中國之後,自己沒有前途,尤其是政府的管制,沒有賦予他們一個有希望和安定的環境。」

所以他們覺得,他們可能一生一世都無法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或者有個好的地方居住,對自己沒有希望。

**Lorien Chen對此文亦有貢獻。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1 July 2022 3:16pm
Updated 12 August 2022 2:56pm
By Olivia Yuan, Lucy Chen
Presented by Tracy Lo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