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越戰老兵:鍛煉武功助我擺脫創傷後遺症

「在越戰期間...... 就在我抵達當地的 36 個小時之內,我就已經出席了兩場喪禮...... 我這才真正醒覺,自己確實身處越南。」

Composite image of Phillip in army and Phillip today

Phillip Chin Quan reconciles with his time in Vietnam Source: Insight

警告:本文部份內容涉及種族歧視字眼。

Phillip Chin Quan 是一名華裔澳洲軍人。他在越南戰爭期間的服役經歷,正能充份展現何謂「澳新軍團精神」(ANZAC spirit)。正當軍隊當年面臨大批敵人的一刻,他贏得到同僚的信任。

現年 71 歲的他,曾被診斷患上完全性(full-blown)創傷後遺症(亦稱為「創傷後壓力綜合症」;PTSD),可謂在年輕時為國犧牲的又一例證。但單憑目前的外表,加上考獲空手道黑帶,旁人實在難以察覺他正與病魔搏鬥,以為他的身體狀況一切良好。

由達爾文開始說起

達爾文內北區一條 300 米的街道 Chin Quan Road,以 Phillip 的祖父母命名,是 Chin Quan 家族數代人居住的地方。他的祖父母早在 1920 年代就在當地開設養豬場、菜園及芒果種植園。但約 20 多年後,當地就發生達爾文空襲。

Phillip 說:「我的父親和他的四個兄弟,留守並協助軍方撤離當地民眾並保衛海港,他們在日軍轟炸期間一直留守。」

其後,他們一家遷往墨爾本 St Kilda,並在墨爾本唐人街開設餐廳「Weng Sheng」,是首批商業廚房的其中一間。該餐廳一直營業至 1960 年代中期。

在這個三代家庭中,Phillip 是六個小孩的最年幼的一個。
「在澳洲長大,我在學校總會受到某種程度的種族歧視嘲諷。」
他接受節目記者訪問時說:「我渴望保護自己。我對自己在學校的遊樂場中被人拳打腳踢,甚或要我的姐姐跟隨自己背後保護我,感到厭倦。」

他遂參加剛柔流派空手道班,這門派別講究剛柔並濟,注重「氣」、「息」、「體」的鍛煉。

「我一開始身穿足球短褲和 T-恤,兩年內就成為了助教。」

命運安排下,他的第一批空手道導師,Sal Ebanez 及 Tino Ceberano 本身亦是越南退伍軍人。當 Phillip 服役期間,兩人向他寫信,鼓勵他在完成兵役後不應浪費生命,而應重返道場鍛煉。
Phillip Chin Quan doing karate move
Phillip Chin Quan practices karate in Sydney Source: Insight

服役與種族歧視:「我的外貌看似敵人」

「我收到電話的八個半月後,我就乘搭澳航航班前往越南西貢。」

1969 年,Phillip 被徵召為國民軍人。收到通知的時候,他只有 19 歲。「我未想過這是什麼意思,就簽了名。然後就前往 Puckapunyal 接受訓練。」

他笑說:「我們有三個選擇:步兵、牙醫、步兵。我不是一名牙醫。」

與很多被派往越南的國民軍人一樣,Phillip 對他們作戰的目的一無所知,而且他當時「在地圖中找不到」。他憶述:「在我抵達當地的 36 個小時之內,我就已經出席了兩場為陣亡同僚舉行的喪禮。」

Phillip 被派到澳洲在南越服役最長時間的步兵軍旅,亦即國防與就業隊伍。他前往自己獲分派的帳篷,發現隊伍其他人全都外出了...... 而營內則骯髒不堪。

他說:「作為一個典型良好的澳洲華人,我開始執拾帳篷,又將蚊帳拉回來。」

「這個時候,我感覺肚餓。而每個帳篷外有一個放靴子的小洞,我清理小洞並生火,用自己帶來的筷子煮方便麵。當時天氣非常熱,我就脫下上衣。」
「就是這樣,我沒穿上衣踎在地上,以筷子煮麵。這個時候其他人就回來了,他們大吃一驚。其中一人大喊:What's that gook doing down the lines?」
(編註:gook 是當時一個具有貶義、侮辱,用來形容東亞或東南亞人的字眼。)

「他說這句話時相當大聲。其他人都停下來,目不轉睛地看著我。我站起來、轉身,大呼說:『hey you ‘effin idiot, I’m not a gook you wanker』。」
「他們這才發現我是來增援的,而非他們的敵人。」
不久後,一名上級要求 Phillip 戴上「草帽」及「黑色睡衣」,他們就讓他成為該隊的前鋒偵察員。Phillip 說:「因為我是華裔,我外貌看似敵人。」

他拒絕這個指令,否則就會成為隊伍中首當其衝被射殺的對象。

他憶述:「從此,我就排在隊伍的最後...... 一直吸入他們走過路面所飄起的塵土。」

贏取信任和尊重

戰場上,是信念令他平安回來。他說:「完成任務後身體可能絲毫無損,但精神上卻未必無恙。過程實在艱難。」
「你感覺震驚、緊張、困惑...... 主要是要嘗試每天以一個完整的肉軀歸來。」
面對身處軍隊生活的憂慮,以及的人迫在眉睫的恐懼,Phillip 的剛柔流派空手道鍛煉為他的心智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根基。

結束在國防與就業隊伍服役後,Phillip 被轉派到澳洲第一心理行動隊,在當地村落各居住數個星期。他說:「在鄉村及小村落的時候,我感到與他們很親近,因為我對他們很有同情之心。」

「日間他們面對美軍、澳軍、新西蘭軍,夜間又要面對南越民族解放陣線(VC),你可以理解為何他們對戰爭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感到如此沮喪。」

「我就在他們之中居住,他們確實會拿出他們一整月的食糧來招呼你。我們都會吃,沒有想他們未來三個星期會欠缺所需糧食。我們回到營地,拿取我們的食糧儲備,向廚師拿取一些額外的蔬菜,放在盒子內拿回給他們分派。」
「他們可能只得一次這樣的機會(獲得食物)。」

患上創傷後遺症及重拾空手道

1971 年 9 月 30 日,Phillip 結束服役,開始過渡至平民生活的艱苦歷程。他發現自己在情感上及社交上與他人隔絕,亦無法以他人能明白的方式抒發自己在越南的所見所聞。

他和其他越戰退伍軍人都被廣大社區隔絕,包括那些認為當地衝突不合理的人,甚至是認為越戰並非一場真正戰爭的退伍軍人。

他說:「我們不能與他人談論我們的經歷和遇到的問題,因為這裡的人難以明白和理解。」
「情況導致我們很多人由於服役而出現創傷後遺症,但我們從未被告知這個病症將對我們帶來甚麼影響。」
一項 2015 年的研究發現,澳洲越戰退伍軍人及其伴侶的自殺機會,較其他人高至少六倍,其中創傷後遺症是一個關鍵的風險因素。

另一項在 2009 年公佈的研究,亦在 30 年間探討了澳洲越戰老兵的身體及精神健康,發現他們退役後多年患上永久性創傷後遺症的風險不斷上升。

在於 Phillip 的個案,他用了 33 年在發現自己患上創傷後遺症。2004 年,他到訪了 Phillip Island 的越南戰爭退伍軍人博物館,看見牆上掛滿當年與他一同服役的軍人的照片,以及他所屬隊伍的照片。

當晚,Phillip 的小女兒發現他驚厥性恐慌發作倒在地上,其後他亦發生多次倒地情況,最終他被診斷患上「完全型創傷後遺症」,因而需要提早退休。

「我從未想過這些創傷將會對我造成長期影響。我們都沒有想過。」
「我們願意為國家服務,但與此同時,要付出代價。你根本無法避開(這些代價)。」
經過多年的治療及服藥治療,Phillip 在雪梨西北區的道場重拾空手道。與兒子 Adrian 一同教授剛柔流派空手道,令他的病情得以大大改善。

他說:「武術是我一生的重要組成部份,與此同時我亦完全致力於服務退伍軍人社區。」
Karate black belt and Vietnam Veteran Phillip Chin Quan
Karate black belt and Vietnam Veteran Phillip Chin Quan Source: SBS

澳新軍團日:修和與榮譽

對於 Phillip 等越戰老兵而言,他們利用了數十年的時間克服自己回到澳洲後被離棄隔絕的感覺。他目前是社區內退伍軍人俱樂部的委員會成員。他表示,過去多年都是一個修補傷痕的過程。

「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試圖修補多年來的痛苦。」

「2015 年以前,我從未戴上自己獲得的獎章,從未在胸口上戴上它們...... 過去數十年,我都把它們丟棄在抽屜內,亦沒有把它們排列在一起。」

作為 Hornsby 戰爭紀念館的監護人,Phillip 將與孩子一同渡過澳新軍團日,在黎明前驕傲地起床,在很久前掛上獎章。

「我們一同前往俱樂部,與社區內其他人參與 gunfire breakfast,人數有三千至四千人。這是多麼美好。」

「我們所有人都與澳新軍團精神息息相關。我們有我們紀念這個日子的方式,去懷念我們的同伴。」
「所有經已離我們而去的同伴,以及所有將會離去的同伴。」
若以上內容令讀者感到不安,可聯絡生命熱線 13 11 14。澳洲國防軍成員及家人可致電 1800 628 036。

要取得更多資料,可登入 為多元文化及多元語言背景人士提供精神健康支援。

鳴謝:Hornsby RSL Sub-Branch
相片提供:Phillip Chin Quan 及澳洲戰爭紀念館
影片:Gavin Blyth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23 April 2021 11:35am
By Harrison Johnstone
Presented by Winmas Yu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