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所困】未能與海外親友共聚佳節 專家教路保心理健康

歷經兩年的新冠疫情,使大部分人未能出外探親。臨近新春佳節,定必讓不少人牽起思鄉之情,掛念遠方的家人和親友。

Chinese Banquet

Source: AAP

來自新加坡的Howard(化名)2019年1月隻身來到雪梨修讀工程學。21歲的Howard是家中獨子,母親鍾媽媽表示最初打算每年飛來澳洲探望1至2次。
Howard 與母親
Howard出國前在新加坡機場與母親留影 Source: 受訪者Howard
怎料疫情爆發,讓母子首次分隔兩地長達兩年之久。

身在新加坡的鍾媽媽表示: 「上一次與兒子見面已是2020年1月,那次Howard回新加坡過年。」

「幸好現時科技進步,可以透過視像對話。Howard第一次單獨出國,疫情爆發初期我和先生因為不捨和擔心,表現較激動。後來我們嘗試對兒子故作冷淡,讓孩子明白是時候學會獨立。相信日後他必明白我們的苦心。」

疫情下避免出外吃飯,正好讓鍾媽媽傳授烹飪技巧。

現在Howard的廚藝進步神速,偶爾會發送製成品照片給父母分享,食物間接成為他們另一道溝通橋樑。
dinner
Howard愛跟父母分享食物照 Source: 受訪者 Howard
去年年初一,鍾媽媽嘗試自組網上拜年團。約定遠在馬來西亞的爺爺嫲嫲,身在新加坡的親友和澳洲的Howard分開三地同時拜年問好。
「改變不到環境也可改變心態。縱然相隔千里,也能透過視像天涯共此時,感受彼此的陪伴。」
鍾媽媽表示安慰,兒子經歷這兩年後變得更成熟,體貼和學懂感恩。

「凡事都有正反面,疫情讓21歲兒子提早建立危機感,有助改善日後的人生。」

Howard表示:「疫情初期,總以為下一個假期就能回到父母身邊。但結果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期後Howard嘗試將精神集中在學業和擴闊社交圈子。

「去年新春我邀請了幾位本地同學一同去飲茶。越是無辦法回家過年,越要把年過得有儀式感。」
「過時過節當父母不在身邊,我會動手煮一頓豐富晚飯。既然不能面對面送上祝福,就以相片告訴他們,我在這邊過得很好,不用掛心。」

如何照顧心理健康

專業心理輔導員葉小燕(Iris Yip)表示,疫情下不少人因掛念遠方親友而出現負面情緒,例如焦慮、孤獨感和憤怒等症狀。她指出這些情緒都屬正常現象,是大家面對危機以及前路不確定時產生的正常反應。但有些人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精神疾病,例如抑鬱、妄想、急性焦慮症、甚至自殺等。
Iris Yip
專業心理輔導員葉小燕 Source: 受訪者: Iris Yip
葉小燕表示,不妨留意自己或朋友是否因掛念海外家人而出現以下現象:

減少與外人聯繫、不想見人、不想表達、社交圈子變少行為退縮不再熱衷於過往的嗜好、失眠維持一段日子睡醒後不夠精神缺乏胃口疲累心悸暈眩肌肉崩緊記憶力不足集中力越來越差以及出現情緒問題


如出現以上現象,不妨參考以下方法。

  • 保持聯繫:現時科技先進,可透過視像與遠方親友溝通,主動發短訊或上傳近照,分享近況
  • 以不同形式去傳遞愛的訊息:  可透過畫畫、寫信、作詩、甚至寄上創意相簿。把難以啟齒的愛在當中傳遞。讓對方接收到這份情感
  • 接觸大自然或户外活動
  • 與外界接觸: 嘗試接受別人的關懷和幫助
  • 冥想(meditation):每天放空 10 分鐘,能有效地幫助舒緩壓力
  • 注意睡眠和食慾: 有好的食慾才能平衡身心,選擇有營養的食物
  • 定期做運動: 例如步行、游泳。多巴胺是一種大腦神經的傳導物質,可讓大腦產生「獎勵機制」,完成一件事情會感到快樂,開心可減輕負面情緒。
葉小燕建議大家利用以上方法去減輕對海外家人的思念,不要集中在「失落」的事情上。嘗試自己照顧自己(self care) ,正面去看事情,注意身心平衡和接受別人幫助。

她特別提到疫情下很多人未能送別海外至親帶來遺憾。提醒大家當擔心遠方年紀老邁或健康不佳的親友時,不妨透過視像,多表達自己心底的想法,也讓對方作出回應,既能化作解脫,也避免日後留有任何遺憾。 

葉小燕最後強調如已嘗試以上方法仍有情緒困擾和影響起居作息,則必須請教專業人士。 
不能回家的日子,當想念遠方的家人時,不妨以短訊或生活照當作家書,對家人思念之情說不出口,千言萬語也可化作一句「我在遠方很好,請你們放心。」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28 January 2022 3:00pm
Updated 29 January 2022 12:04am
By Natalie Yeu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