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時代革命》導演周冠威:冀港人離開後繼續追求民主自由

在法國康城影展閉幕的特別環節中,播放了一齣記錄了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影片。導演周冠威接受SBS中文專訪時說,希望影片能面向世界觀眾,亦寄語離開了的港人不要內疚及自責,繼續在全球各地追求民主、自由及公義。

Hong Kong Director Kiwi Chow

周冠威於2015年因拍了《十年-自焚者》,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為人所熟悉。 Source: 《時代革命》團隊

俗稱「反送中」的香港反對修訂逃犯條例引發的政治運動,在2019年上旬開始,由多場的和平示威抗議,演變成激烈的警民暴力衝突。反修例一方指責香港政府及警方濫暴,政府則將運動定性為「反政府動亂」。雖然最終撤回修例動議,但政府沒回應抗爭者要求撤回動亂定性等「五大訴求」。事件令香港過去兩年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逾萬人被捕、大量抗爭者流亡、不少人舉家移民,亦有人繼續留守——導演周冠威便是其中一員。
Hong Kong Director Kiwi Chow
紀錄片《時代革命》導演周冠威 Source: 《時代革命》團隊
雖然他母親替他改的英文名Kiwi令他從小對澳洲及新西蘭都有一個想像,也很想踏足這兩個國家,但在移民和流亡潮下,他即使有了被捕準備,也決定留下。

周冠威是香港編劇及導演。出道8年時,他在2015年拍攝了一套講及香港的民主、人權及言論自由正逐漸受到威脅的警世電影《十年—自焚者》,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而為人所熟悉。

周冠威說,以往他追求民主、自由及公義的方式,止於參與集會遊行,但2019年香港的反修例運動期間,他答應了一位身處海外的朋友的請求,希望把這場運動紀錄下來,從此走上最前線。

《時代革命》中描述了很多自由、民主及公義等價值觀,周冠威說這根本上是世界語言,亦是全世界共同追求的價值,「我覺得這套《時代革命》不單只是在香港的香港人需要睇的,我拍的時候,我都希望是面對世界觀眾,在澳洲或其他國家的香港人,當然也是一樣。」
Protester wearing mask fighting for freedom on the street in Hong Kong
《時代革命》中紀錄多幕示威者在街頭抗爭的片段 Source: 《時代革命》團隊

去或留?

反修例運動後,不少香港人無論是否願意都選擇離開,一幕幕離別,不單在機場上演。在這套紀錄片中亦一樣,在前線抗爭的受訪者,有些已流亡到台灣及英國。
周冠威說,感覺是一樣的,他們要離開自己所愛的香港,他們都好痛苦的,他們都是十分愛香港,以及也希望有一些改變,才會拼了命也走出來,去前線抗爭,但到了最後,他們需要離開。有很多人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不忍、有些不捨,這些在我的戲中都有提及。
半年前,周冠威仍未公開表示拍攝這套紀錄片,卻已收到一通勸籲他離港的電話。在《港區國安法》的背景下,對方說這跟他之前拍攝的《十年-自焚者》有關,「他說政權已經釘上你了,國安法要搞文化藝術⋯⋯ As soon as possible,叫我即刻離開,我當晚其實都睡不著的⋯⋯」

周冠威跟一些已離港的人一樣,都經歷過去或留的內心爭扎,「我覺得走與留其實都是痛苦的,離開的人痛苦,留低的人都痛苦,這個痛苦當然是這個政權令到我們有這個決擇。」
Elderly protester protect the youngster in the movement
《時代革命》中亦紀錄了一班由群銀髮族、家長、社工及護士組成的「守護孩子」自發團體,在多場衝突中保護示威的青年。 Source: 《時代革命》團隊

憑信念戰勝恐懼

令周冠威決意留港的全憑一份信念,他說:「如果我恐懼到、我的不安,痛苦到崩潰,我便要走。掉返轉,我的痛苦是,如果我想像我離開的話,我痛苦過我現在留在這裡。」
如果我走了,是因為這種恐懼。我覺得我離開了香港,仍然會有這種恐懼,這迫使我去面對,就是面對這份恐懼。我希望可以贏到這份恐懼,我離開,我就會被這恐懼箝制住,以我的性格、以我的追求中,我留在這裡,我反而很「吊詭地」舒服一點,我留在這裡反而沒有那麼恐懼。
太太、子女和他們的將來,都是周冠威決定去或留的主要因素。他跟6歲兒子解釋香港現時的政治環境,爸爸因為拍了《時代革命》而有被捕的風險,但沒想過兒子倒過來安慰他。

「我兒子說:『無論我有沒有事,上帝都在我們心裡,我們都可以面對的,他不用害怕。』他這樣鼓勵我,太太亦都一樣,我與太太一直都有一份平安在心中。」

已有被捕心理準備

接過「勸離」電話後,周冠威已預了有被捕風險,「當然不想出現,但心理準備其實是十分足夠的。」

他說,拍攝這紀錄片只有身邊少數人知道,最近紀錄片在康城影展上播映才曝光,因此會對身邊一些人感到擔心及震驚,「但我想說的是,對我或家人,已經是經歷了兩年的準備。」

7月17日,《時代革命》在康城影展閉幕的特別環節中播映,令周冠威的名字高調曝光。單單預備這事引起的情緒,他與太太也花了兩至三個月,「心理方面對我們來說不是新鮮的,現在我面對這個壓力其實是預料。」

他知道,萬一入獄必然出現更差的情緒,但他也有心理準備,並深信內心那份平安亦能令他支撐下去。
Protester protesting in HK
《時代革命》中亦紀錄了反修例運動中多場和平示威。 Source: 《時代革命》團隊

堅持不匿名以承擔責任

周冠威說,曾有朋友建議「做替身」,幫他發行買賣這齣紀錄片,減低他被捕的風險。他一度掙扎,直至香港53名泛民主派人士,因為參與立法會初選而被捕,他便改變了這個念頭。

「那位朋友說:『Kiwi,不緊要。我很欣賞你,很想你之後還有戲拍,想看你之後的電影,有甚麼事,如果要承受的話,我幫你,我覺得就算坐監,我都願意。』我聽到之後十分不安。這種不安是令我要決意用回自己名字的原因。他願意,但我不願意。我自己的責任,但是要你去承擔,是十分不公義。」
如果我是一個追隨公義的人,亦都是拍一場追隨公義的運動,而那個導演是匿名,這不恰當。
此外,在紀錄片中,他與很多受訪者都經過長時間互相建立信任。他說,有受訪者具名而他卻匿名的話,他同樣覺得是不公義,因此決意日後發生甚麼事也一力承擔。

冀透過電影為香港尋出路

《十年—自焚者》的劇情,在反修例運動中一幕幕上演。周冠威說,當初拍攝的初心,是為香港尋出路,並希望帶出香港人要有犧牲精神。

「因為是說自焚,自焚當然不是叫大家自焚,而是希望接收到這個象徵的意義,以自焚去講犧牲。我問你一個問題,你願意為香港犧牲幾多?同樣是問返我自己,我覺得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就是有很多人答返我,好多人願意為香港犧牲。」

同樣地,他覺得有這機會讓他拍攝《時代革命》這套紀錄片,於是便義無反顧地付出:「如果我需要有所犧牲的話,我願意。犧牲幾多?當然我不想犧牲咁多,但我盡量保持著言行一致,我都會忠於我的電影。」

至於他會否像「自焚者」,以自己的身驅為香港犧牲?身為基督徒的他,又是否希望效法耶穌基督感染世人呢?

周說,他的初心是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亦相信透過電影能帶給正面力量予更多人,但更多的是對自己個人的反思:「我未必有想過是會影響很多人,掉返轉我是想我自己,我自己未想通,我也想不到對外,我堅持住一些正面價值,這些東西,這些價值,好老土講句,你為國家爭自由,你自己先要有自由才可,我希望可以極力追求我自己的自由先。」
Protester standing on the rooftop of the footbridge at Poly University Hong Kong
《時代革命》中紀錄反修例運動中多幕衝突,包括「理大圍城」。 Source: 《時代革命》團隊

紀錄片大量情節未曝光

《時代革命》與《十年—自焚者》不同,前者是紀錄片,記錄了很多運動中多場重要的抗爭場面,亦訪問了部份「前線勇武手足」,但因涉及很多敏感鏡頭,為保護抗爭者,面世的只有約三成,這些都令他留下一種遺憾。

「另一個遺憾就是,因為你知道這場運動有多危險,其中一個例子是,有一個『手足』被人追趕,被防暴警察追捕,那個攝影師一直跟住『手足』的時候,但被防暴警察推跌,那個『手足』離開了,(攝影師)跟甩了那個『手足』,那個『手足』之後所發生的事,事後同我地講返,其實是很值得拍的,即是十分驚險的。他被捉拿,但又逃脫,又救到其他人,這個心路歷程對他來說都十分緊要,但我拍不到⋯⋯」

周冠威又說,他已將紀錄片的版權賣了給一個他十分信任的朋友,萬一自己有甚麼不測,這紀錄片也可以在世界各地流傳。他強調,日後版權轉售時會篩選買家,防止落入中共手裡。

寄語離港者續追求民主自由

周冠威又說,希望知道離開了的香港人看完這紀錄片後的反應是怎樣,他亦會好奇會否有一些令他意料之外的東西。

他表示,經歷過多番爭扎,自己深明選擇離開的人有何感受。

「有些人很內疚、很慚愧,不用的,這不是你的錯,這是政權導致我們沒有了自由的錯,是嗎?這不關你們事,不要那麼多自責,繼續做好一個人,在不同世界各地做好一個公民,繼續在全球各地追求民主自由,以及公義的價值。」

至於紀錄片會否觸犯《港區國安法》,香港保安局回覆SBS中文時表示,該法律已清楚列出所規定的四類危害國家安全罪行的所有元素。個別行為會否觸犯,須視乎其相關情況,並會根據相關法律處理。他們不會就個別情況作出評論。
Protester protesting on Lion Rock Hong Kong
香港市民自發在2019年中秋夜築成人鏈登上獅子山亦紀錄在《時代革命》中。 Source: 《時代革命》團隊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24 July 2021 10:46am
By Timothy Wu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