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來澳兩世紀】新移民如何承傳與變遷?

華人來澳有超過兩百年的漫長歷史,百年前澳洲華人移民,無論背景、經歷、移民初衷,與如今的華人新移民截然不同。新移民是如何看待本地華人移民史?談論過去,從中能獲得怎樣的啟悟?

How Chinese new migrants view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settling in Australia

New Chinese migrants reflect on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settling in Australia. Source: Isabel Zhang/Xia Hua

一直往南在漂著,終於在墨爾本有家的感覺,定下來了。
中國出生的移民張麗婷(Isabel Zhang)回憶9年前來澳洲定居時的感受,之前她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求學、工作過。張麗婷是近十年移民來澳洲的數萬華人之一。 

2011年前後,中國大陸成為澳洲最大的永居移民來源地。根據政府上月公布的年度移民數據,2020至21財政年度中國大陸亦超越印度,再次成為永久移民的最大來源地。 

此外,香港過去一年也躍升為澳洲批出移民簽證第八大的地區。

來自中國的「新移民」為何選擇澳洲?

對上一次2016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在澳洲,大約120萬華裔人士,當中超過50萬人在中國出生,其中15歲及以上的中國出生人口中,59.8%擁有高等教育學歷,且整體更年輕化。 

張麗婷擁有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曾在知名的數據分析公司尼爾森工作多年,在定居墨爾本後藉著自己的心理學和數據分析背景,幫助政府或多元文化機構展開有針對性的社會調查研究。 

談及為何會選擇移民澳洲,張麗婷直言在這裡工作與生活能夠取得的平衡。
在澳洲更有可能達到這種平衡,對我來說很重要,真的不想每天工作12小時,周末加班。
張麗婷顯然也明白為此放棄的機會,可能是非常吸引誘人。「過去九年中,(以前的同僚)事業發展非常快,我的事業雖然也在成長,但要比同僚慢很多,機遇也沒有新加坡和中國的多。」 

但在她看來,最重要的是選擇自己最享受的。 她說:「跟澳洲華人新移民一樣,我們喜歡的一點就是,You live to work or you work to live (是為生活而工作,還是為工作而生活)。」
Isabel Zhang and friend in Melbourne Cup Carnival
Isabel Zhang and friend in Melbourne Cup Carnival Source: Isabel Zhang
另一位「新移民」華夏(Xia Hua)博士,來澳洲的初衷可能更簡單——在美國時間久了、想換個國家。 

從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畢業後,華夏申請的第一份工作是澳洲國立大學(ANU)分子進化學家布羅姆(Lindell Bromham)教授的博士後研究員。
Lindell Bromham and Xia Hua
Lindell Bromham and Xia Hua Source: Xia Hua
華夏說:「這是我申請的第一份工作,就拿到了。 」 

「澳洲也是一個生態特別的地方,對澳洲的生物圈很感興趣,所以我就來了。 」

華夏在上海長大、從復旦大學本科畢業後赴美國留學,於2013年來澳洲定居至今,在學術方面做 「純粹喜歡」的研究。 

團隊的研究入圍號稱澳洲科學界「奧斯卡獎」的尤里卡獎後,華夏也淡然一笑說:「其實有多大成績、拿什麼獎,我是不在乎的」,「純粹是喜歡生物學、數學」。 

身為生物數學家,華夏是一支研究澳洲北部原住民語言Gurindji的四人跨學科團隊的成員。這項研究試圖通過龐大的數據集和強大的分析方法,測試關於語言進化的觀點,例如兩代關係間的代際差異,或社會群體,在長期的語言差異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沒有想到,澳洲政府及學者會那麼花心思研究單一的原住民語言的變化過程以及更好地保護這些語言。」

華夏補充說:「作為在澳洲的少數族裔,我本身是頗為感動、受到激勵,因為感到我的文化在這個國家也是被尊重的。」
Xia Hua and her parents
Xia Hua and her parents Source: Xia Hua

為何要談論過去?

身為學者,華夏承認自己的生活圈幾乎等同於學術圈,而鮮少有其他華人也在從事相同的研究,這讓她對在澳洲本地龐大的華人社區和漫長的華人移民史,幾乎一無所知。

張麗婷的工作則讓她與本地華人社區保持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尤其在2020年她成為墨爾本澳華歷史博物館的文化親善大使之後。
Isabel Zhang
Isabel Zhang Source: Isabel Zhang
張麗婷說:「(全澳)120萬華人中不止有中國來的華人,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來的華人⋯⋯更複雜的是,有第一代、第二代,甚至到第六代(華人)。」 

「華人群體非常多元化,我從來不用community來稱謂,而是用communities。」 

華人來澳史最早可追溯到1818年,一位名叫麥世英(Mak Sai Ying)的中國廣東人,遠渡重洋來到澳洲,成為第一個有記錄的來澳洲定居的華人。而大批中國移民來澳則始於1850年代的「淘金熱」時期。

SBS將於10月13日推出的全新電視劇《新金山》(New Gold Mountain),便將故事背景安排在這一「淘金熱」時期,以真實背景下的虛構故事,展現維州Ballarat小鎮上歐洲裔、華裔移民及原住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討論了「身份、認同、階級和種族不平等等主題以及真相的實質和對真相的構建」。
身為新移民,張麗婷說:「淘金時期來澳洲的人,感受和期待,與現在來的華人非常不一樣。」 

「現在總體經濟情況、條件要好得多,經濟、教育(狀況)都是已經完備(established)的,而不是從零開始。」

也正是因為漫長歷史跨度下,不同年代華人移民有巨大差異,而對華夏這樣的知識份子新移民來說,這段百年前的歷史似乎距離她甚遠, 她表示更多集中於當下:
「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時代的特徵,比如現在這個時代,大家受教育程度很高,而且現在已經是信息化時代,所以新移民的技術越來越高,是必定的一個趨勢。」
華夏說:「我研究的這個領域幾乎沒有其他華人在研究,周圍接觸的全都是西方文化……真的接觸西方文化,才會發現我們華人文化的特殊的地方在哪裡。」 

而張麗婷就認為,讓更多人了解華人來澳洲歷史的意義,首先在於彌合這個龐大社區中的「斷層」。 

「從兩百年前到現在、從全世界不同地方來的華人,彼此之間理解不那麼深,有了『斷層』,彼此的理解就淺了一點,包容就變得淺了一點。」 

張麗婷說:「不止是華人之間的,還有華人和主流社會之間的,主流社會對華人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一百年前,分不清楚新移民、(在澳洲長大的)當地華人,與他們理解的華人有何不同。」 

因此,張麗婷認為,諸如澳華歷史博物館這樣的機構,所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展示歷史,更在於「給主流社會做一些更新」,了解華人移民史如何變遷、華人新移民有何不同,從而加強彼此的理解、包容、團結。 

張麗婷也是澳華歷史博物館的中的8位華裔「主角」之一,這個系列試圖通過不同的華裔人物故事,來展現華人社區的共同特性,以及移民個體的獨特。 

張麗婷說:「我們都是澳洲華人移民,了解我們整體澳洲華人在澳洲的歷史,會讓我們更容易把『斷層』彌合在一起。」 

而似乎游離在華人社區之外的華夏博士也表示,身在澳洲,依然為華人身份而感到自信。

「作為一個華人,我有華人的背景,周圍的人都很尊重我的文化,有時也會很好奇,遇到一個深刻的問題時,希望我從華人的角度、文化去告訴怎麼想這個問題的,這點我是很感動的。」 

全新電視劇《新金山》(New Gold Mountain)將在10月13日星期三晚上9點30分於SBS頻道和SBS On Demand平台播出首集,在10月14日星期四、20日星期三和21日星期四晚上9點30分繼續播出,將提供簡體中文、繁體中文、阿拉伯語、越南語和韓語字幕,並將加入SBS On Demand字幕合集。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4 October 2021 2:00pm
Updated 4 October 2021 4:24pm
By Helen Chen
Presented by Wyee Yeu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