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母語】澳洲華人傳授中文甚艱難?

移民到澳洲這個以英語為主的國家,不少移民對向下一代傳承自己的母語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而有別於其他歐洲國家語言,中文與英語之間用詞及句子結構差距甚遠,令華裔家長向子女傳承母語更為難上加難。一名雙語學校校長、語言學專家及一名來自香港的母親,探討在英語國家傳授母語的難度。

Iris Tsui, Jason Yang and their daughter Layla.

Iris Tsui, Jason Yang and their daughter Layla. Source: Iris Tsui

Iris Tsui 在 2018 年移民到墨爾本,當時她以為女兒 Layla 不會這麼快適應西方社會。

由於擔心女兒在華人聚居的區域長大將令窒礙她融入主流澳洲社會的過程,Iris 選擇在 Richmond 這個充滿酒吧、咖啡室及(更為重要)不少本地人聚居的內城區居住,

令父母感到驚奇的是,當時只有三歲半的 Layla,只需三個月就學懂以英語流利溝通。

反之,Iris 面對的問題是:女兒很快就忘記了中文。
現時六歲的 Layla 若以視像與身在上海的祖父母通話,所有回應只是點頭或搖頭。當遇到需要以較長句子回答的問題,她就無言以對。

Iris 說:「我從未想過她會這麼快忘記中文。(孩子們)就像海綿一樣,你給他們什麼,他們都能迅速吸收。」

傳承母語的困難

根據,全國有三成人口在家中以英語以外的語言溝通,或以英語及另一種語言夾雜交通。

而西雪梨大學一項訪問了 281 個多元語言家庭的調查顯示,不少家長對在家中與孩子說多種語言感到猶疑,或認為學校不太支持他們(對向子女傳授母語)的努力。

其中一名受訪家長說:「主要因素包括同伴的壓力、學校教師的壓力,以及欠缺語言學校。」
Kids "are like sponges", they absorb everything.
Kids 'are like sponges', they absorb everything Source: Abbotsford Primary School
Iris 說,按照 Layla 的經驗,她遇到其他同學的同伴壓力,要成為與他們一樣,因此女兒更喜歡使用英語溝通。

「Layla 只想與其他人一樣。別人有的,她就想要。其他孩子不喜歡做的,她也不想做。」

語言學專家多普克(Susanne Döpke)研究雙語學習已有 40 年。她表示,有高比率的家庭擁有其他語言的背景,但往往欠缺成功向孩子傳授語言的所需支援。

她指出,令她感到驚訝的是,學習第二種語言並非在澳洲學習的普遍性要求。

她說:「在德國,對於認知學習方面,當局將學習語言視為與學習數學同等重要。」

雙語學校

對於在墨爾本郊區亞伯斯福特小學(Abbotsford Primary School)就讀的 Layla 而言,學校課程的一半時間是由以中文為母語的教師,以中文授課。這間學校是維州其中一間雙語學校。

在台灣出生的校長王宇生(Stanley Wang)表示,有學生家長不惜長途跋涉乘搭高達一小時的車程,就為送子女到該校就讀。
As a migrant bilingual school principal, Stanley Wang says he has a passion for languages.
As a migrant bilingual school principal, Stanley Wang says he has a passion for languages. Source: Abbotsford Primary School
王校長說,這些家庭非常清楚明白掌握中文的難度,因此認為孩子越早學習中文就越好。

他續指:「他們為孩子提供更多時間及環境學習更為標準的中文,孩子們能達成中級或高級水平的中文能力的機會就越大。」

縱使學校有很高比例以中文為母語的教師,而在家中他們亦主要傳授普通話,Iris 表示,女兒目前使用的主要語言依然是英語。

她說:「她的思路經已完全變成以英語思考。」

「Layla 在一歲半時能說『非常好』的中文...... 她當時的中文(水平)較現時好得多。」

語言學系畢業的王校長表示,一個家庭在孩子掌握首要語言之前移居到另一個國家,就會造成困難。

他說:「我認為(學習)雙語的黃金時期是在小學三至五年級期間。」王校長在十歲時請求家長移民,讓他重新在墨爾本上學。
At Abbotsfor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taught in Chinese for half of all curriculum hours.
At Abbotsfor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taught in Chinese for half of all curriculum hours. Source: Abbotsford Primary School
王校長說:「孩子並非拒絕學習中文。他們一旦進入主流社會,發現主流社會存在不同的文化...... 以及學校及家中存在分別,就會拒絕學習中文。」

多普克博士表示,雙語學校教育的確可以幫助傳承母語,「但實際上亦取決於父母的目的」。

「半小時的優質時光」

Iris 說,自己需要使用不少激勵方法,鼓勵 Layla 日常以普通話回應父母。

「最有用的(方法)是玩遊戲。我以手指公仔與她遊玩,強調公仔只懂得中文。」

她又與丈夫以中文向女兒講笑話及談論「有趣的事情」。

Iris 承認:「對於成年人而言,這相當令人勞累。」

多普克博士表示,自己在與多元語言家庭談論的時候,強調家長育兒實踐及與孩子共渡優質時光的重要性。
Quality time with children is important
Quality time with children is important Source: AP
她說:「我建議他們每天最少花半小時與孩子玩樂,不受任何騷擾、不接觸電話及電視、不做家務,只專心跟隨孩子的步伐在地板上玩玩具。」

「有必要大量重複(詞彙)。」

多普克博士亦建議,將單詞放入簡單易明的句子中,從而表達出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

她說:「如果你說得太快、太多、講述一些孩子根本沒有興趣的事情,孩子就更難學懂你的語言。」

方言的選擇

在華裔家庭中,經常會在家中說多於一種方言。而選擇哪一種方言與孩子溝通,有時亦是一個困難的選擇。

多普克博士說:「例如來自西西里島的意大利人來到澳洲,亦有同樣的問題。」

Iris 在家中亦會說上海話及廣東話,但就只會與 Layla 以普通話溝通。
Iris Tsui says she's shocked Layla has forgotten her Chinese so quickly.
Iris Tsui says she's shocked Layla has forgotten her Chinese so quickly. Source: Iris Tsui
多普克博士說:「很多這樣的方言,實際上並非方言,而是一種不同的語言,因此無法互相理解。」

「如果父母對普通話更深刻,那麼我估計亦會有更多關於普通話的書籍。這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她表示,試圖向孩子傳授超過一種方言是一間困難的事。

她解釋:「一個人根本無法同時傳授超過一種語言。從時間上而言,以及從建立關係方面而言,都是太過複雜。」

跨種族婚姻

澳洲統計局 2018 年的數據顯示,32% 的註冊婚姻的伴侶雙方分別在不同國家出生。這對於他們選擇向孩子傳授的語言,有何影響?

多普克博士表示,研究指出,由兩歲左右開始,孩子就能分辨「媽媽」所說的話及「爸爸」所說的話,即能夠了解父母所使用的是不同的語言。
Parents of children of mixed heritage need to stick with their language choice.
Parents of children of mixed heritage need to stick with their language choice. Source: AAP
對於多元語言的家庭,多普克博士建議父母繼續使用自己的語言。

「最理想的就是,母親總是說一種語言,父親就總是說另一種語言。現在問題是,作為家長,他們互相溝通的時候說什麼語言?」

對於不少家庭,唯一共通語言就是英語。但多普克博士建議,若其中一方以英語為母語,而又對伴侶的語言有多少認識或有興趣學習這種語言,以這種語言作為家庭語言就更有幫助。

即表示,母親可與孩子說一種語言,父親則與孩子說另一種語言,但一家人在一起時就一同說同一種少數族裔語言。

「升小學以後...... 」

多普克博士表示,理想的情況下,當孩子升上小學的時候,他們已擁有父母所用語言的適齡語言技巧。

「孩子可能在一個全英語的環境,會面對一個較為艱難的適應過程。」
Bilingual children are encouraged to speak their native tongue at home.
Bilingual children are encouraged to speak their native tongue at home. Source: Abbotsford Primary School
多普克博士又指,父母在家中支持孩子語言發展的另一種方式,是向孩子教授有關語言的適齡詞彙及句子結構。

她說:「所以,當他們在學校學懂『太空』這個字,你作為家長就要用自己的語言教導孩子『太空』這個字詞。」

大腦空間

亞伯斯福特小學的王校長表示,越來越多家長存有誤解,擔心若孩子長大時學習兩種語言,就會佔用大腦的一半空間。

他說,對於教育背景較差的移民家庭,情況則尤其明顯。他們經常擔心孩子的英語水平,因此放棄自己的母語。

他說:「這是一個可悲的現實。」

多普克博士補充:「很多時(他們以為),自己的英語不太好,對孩子的學習亦有所窒礙。」

她提醒,若父母擔心孩子未能學懂語言,可以觀察一下其他家長的做法。

她說:「如果你看到一些孩子與父母有很多活動,那就看看父母在做什麼,然後試試與你孩子一起做。」

重新掌握民族語言

對很多移民家庭而言,失去文化及語言可能是一種相當強烈的感受。

Iris 說:「我認為 Layla 這一代過後,(後代)對中文及文化的認識不會剩下很多...... 這是一個令人遺憾的情況。」

新冠病毒疫情同時亦令不少家庭無法探訪原居地,令孩子難以提升語言技能。

儘管永久返回香港的可能性相當低,Iris 希望終有一日能讓 Layla 掌握失去的部份語言能力。

她說:「我們的根在中國,所以我實在希望她能有說中文的能力。」

「當我們與 Layla 溝通的時候,我們仍喜歡使用中文。我們家庭的情感全都圍繞這個語言。」


多普克博士的建議:

  • 至少花半小時與孩子用母語溝通玩耍
  • 避免說太多、說太快,或說一些孩子不感興趣的事
  • 在閱讀英文書後,用自己的語言與孩子討論書中內容
  • 維持自己的語言選擇。避免混合或試圖使用超過一種語言或方言
  • 觀察及學習其他與父母有很多活動的孩子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4 June 2021 4:56pm
Updated 4 June 2021 5:14pm
By Tania Lee
Presented by Winmas Yu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