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創新手術助癱瘓病人

13名年青人因運動或交通意外癱瘓後可重新移動。他們不單可以自行餵食、拿飲品、寫字,甚至能重投工作。

Nerve Transfer Surgery

Source: The Lancet

墨爾本外科醫生範齊爾(Natasha van Zyl)利用創新的神經線轉移植手術,幫助病人重回生活正軌,可以重新使用受傷的手,舒展手部,推動輪椅,進出入車廂,與人握手。

在墨爾本 Austin Health的研究計劃中,範齊爾醫生領導一個醫療團隊,進行肌腱轉移,令到肌肉更強壯,神經線轉移,提高靈活性。

他們對13名病人所進行的研究被刊載在醫學期刊《刺針》(Lancet),希望能夠鼓勵數以千計四肢癱瘓的病人,可以藉著手術重回正軌生活。

範齊爾表示,神經線轉移並不是新的手術,但對於脊髓受傷的病人,過去並未成功。

她將神經線轉移用於臂叢神經損傷(brachial plexus injuries),將頸和肩神經線由脊髓取出,然後用於癱瘓的病人身上,過去未有嘗試。

她和團隊在2014年,設計了三重神經移植手術(triple nerve transplant),首名病人取得成功。

他們邀請了16名癱瘓的年青病人,原因是交通意外、高處墜下、運動或跳水,其中兩名退出,當中一人死亡,但和今次試驗無關。

由肩上取出神經線,轉移到手上癱瘓的肌肉,繞過受傷的部份,再聯駁到脊髓。

手術兩年後,病人手部運作有重大改善,特別是做到細微的動作如捏,又或者抓住物件,藉此可以恢復生活上很多所需的技能。

她與團隊目前做了約160個神經線轉移手術。每年有250,000 至 500,000人脊髓損傷,雖未必能救到像當年基斯杜化里夫(Christopher Reeve)那樣的傷,但可以幫助到在C5, C6脊髓損傷的病人。

她又希望發表了研究報告在醫學期刊,可以鼓勵其他復康團隊嘗試用手術。

在研究報告的評論中,一位來自美國華盛大學的醫生Ida Fox回應道,幹細胞和神經假體(Stem cells and neuroprostheses)可以改變未來再生醫學的發展。

「目前,神經線轉移是利用身體固有能力恢復癱瘓肢體運動,一種具經濟效益的方法。」

分享
Published 8 July 2019 12:24pm
By Ida Cheu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