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VS新潮】唐人街應該選擇怎樣的發展模式?

唐人街已不再是華人專屬的去處,唐人街的稱謂也不再專屬一個特定的傳統地區。多區開花的唐人街,能重新打造新的「唐人街」文化和經濟嗎?

Burwood’s Chinatown has bounced back from the pandemic.CREDIT:

Burwood’s Chinatown has bounced back from the pandemic. Source: Brook Mitchell

一個科技園、三間酒店和節慶文化活動,是雪梨唐人街未來10年價值數百萬澳元的主要發展項目內容。德信大廈、牌坊預計都會進行維修升級。

市長摩亞(Clover Moore)表示,自去年封城結束以來,市議會一直為吸引人們到訪唐人街而「不懈工作」,但認為唐人街仍未從新冠疫情恢復。

她向《雪梨晨鋒報》(SMH)表示,目前仍有很多人在家工作,旅遊、商貿和教育仍受限制。「除非疫情完全過去,否則市中心無法完全復原。」

禧市商會(Haymarket Chamber of Commerce)主席Vincent Lim表示,高級酒店可以帶動娛樂和餐飲,為原有的亞洲風味添色,而創科巨頭Atlassian在中央火車站旁邊的科技園計劃亦有助提振唐人街。
The number of stallholders and visitors at Chinatown’s Friday Night Markets has bounced back this year but not to pre-Covid levels.
The number of stallholders and visitors at Chinatown’s Friday Night Markets has bounced back this year but not to pre-Covid levels. Source: Wolter Peeters
不過,社區組織Soul of Chinatown聯合創始人Kevin Cheng則認為,這些新元素令唐人街逐漸失去特色。「我們擔心這些歷史特色遺產和獨特街景會因為新的發展項目和毫無作為而褪色。」

他希望唐人街的活動能全年無休,而非僅僅在農曆新年。「各級政府都需要和唐人街社區直接溝通......老實說,現在(政府)沒人負責這事。」

禧市商會前主席、初創培育中心Haymarket HQ創始人陳貴林(Brad Chan)表示,唐人街的空置鋪位其實也是創業者和創意業界的機會。

「公共空間可以重新構思,讓人們進行社交和社區活動,比如太極班、街頭表演和燈光表演。」
市中心唐人街在掙扎的同時,新的唐人街卻在雪梨華人聚居區寶活(Burwood)、伊士活(Eastwood)、好市圍(Hurstville)等地蓬勃發展。

雖然寶活繁華的餐飲和零售業都在疫情和封城中受到打擊,但市議會隨後採取措施,包括取消戶外餐飲區收費、推廣公共塗鴉和藝術、鼓勵本地餐飲娛樂。

市長John Faker表示,一直有和本地社區和持份者溝通,包括物業經理、小企業主、商戶和社區僑領。「他們對幫助恢復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
Burwood Chinatown looks totally different to the traditonal Haymarket.
Burwood Chinatown looks totally different to the traditonal Haymarket. Source: Kolamate
西雪梨大學(WSU)文化與社會研究所學者黃慧華(Alexandra Wong)認為,在留學生和遊客減少造成的影響方面,寶活因緊鄰住宅區、交通便捷而受衝擊較少。

她表示,像伊士活、好市圍之類的華人區,華人居民的比例高於市中心,也有更多有孩子的家庭。「相反,(雪梨禧市)唐人街居民是年輕的專業人士,沒有孩子,也很少學生。」

不過,黃慧華認為這些地區性唐人街無法取代傳統唐人街,她相信傳統唐人街的發展會從傳統的華人餐飲和零售,轉向有「帶現代亞洲或中國元素的跨國聯繫」的創意企業和初創企業。

陳貴林表示,車士活(Chatswood)、寶活和伊士活這些地區的活力其實反映了亞裔人口的消費習慣變遷。

「比如在伊士活,10至15年前人們也抱怨太多兩元店、空置鋪位、缺乏優質零售商。一個地區需要經受本地的週期性衰退,才能重新振興。」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19 July 2022 1:33pm
Updated 19 July 2022 1:36pm
By Koma Che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