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S中文考據】Sydney該譯「雪梨」還是「悉尼」?

近年移民澳洲的華人或許會疑惑:為何Sydney有人稱作「悉尼」,但又有人堅持說是「雪梨」。簡單一個城市譯名,牽涉兩百年的華人移民歷史、族群的語言文化,甚至政治的角力。SBS中文深入調查了這譯名背後的各個面向,嘗試梳理出「一城兩名」的歷史脈絡。

Sydney Opera House

Sydney Opera House at Circular Quay in Sydney. Source: AAP Image/Steven Saphore

要點:

  • 「雪梨」和「悉尼」的譯法早在1800年代已出現,但早前「雪梨」較為盛行。
  • 學者推斷,兩種譯法均是來自中國南方的口音,而「雪梨」有可能源於四邑話。
  • 澳洲不同的中文傳媒對使用哪種譯法,有它們自身的考慮。

清末早已兩譯並存

歷史語言學家林雍坣(Ely Finch)向SBS中文稱,根據其所研讀的澳洲早年中文紀錄,例如商舖印章、宮廟匾額及報紙書籍等,皆以「雪梨」為名,「看起來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雪梨』是本地華人最常用甚至唯一用的譯名。」

SBS中文翻查澳洲政府設立的圖書館資料庫發現,在1890年至1939年間澳洲各類報紙上,整整半世紀裡載有「悉尼」字眼的搜尋結果只有一項——1924年《民國報》的〈談叢:上海史略〉,提到上海人土音(口頭語)用「悉尼」一稱。

相反,載有「雪梨」字眼的搜尋結果多達,包括1898年7月《東華新報》以「雪梨」報道「街市行價」。
1898年7月《東華新報》以「雪梨」報道「街市行價」
1898年7月《東華新報》以「雪梨」報道「街市行價」 Source: SBS Chinese
香港的舊報章情況也差不多。據香港公共圖書館網站上載的1999年及以前的舊報紙中,載有「雪梨」的紀錄共有,較「悉尼」的多。

然而,香港報章更早出現「悉尼」一詞。最早於1854年2月的《遐邇貫珍》,印上了一句「亞士得利亞(即悉尼)」。26年後的1880年2月,《循環日報》才出現第一個「雪梨」字眼。該報近兩年後一個欄目〈雪梨近耗〉中,提到「雪梨原名悉尼」。

書籍中更早出現Sydney的譯名。1848年,清朝學者徐繼畬的《瀛寰志略》,已記有「悉尼」一詞。在1887年,鄺其照編集首本華人著作中英字典《華英字典集成》,記載了「雪梨金山大埠」。

梁啟超在1903年撰寫《新大陸遊記及其他》,提到「雪梨市者鳥修威之首府」,鳥修威即新州的舊稱。
1848年徐繼畬《瀛寰志略》
1848年徐繼畬《瀛寰志略》 Source: SBS Chinese
以上是一些可考據的歷史資料,但究竟「雪梨」和「悉尼」的真正源頭是甚麼,SBS中文訪問了澳洲和香港多名學者,但均無定論。

學者推斷:兩譯法皆自中國南方

有學者推斷,無論「雪梨」還是「悉尼」,皆是來自中國南方的譯音。

林雍坣解釋,清代官話分為「南話」及「北話」。「悉」字粵音屬入聲(),較能對應英文Sydney的第一個音節(音標sɪd),而入聲是「南話」獨有保留的音節,是在清朝中葉後以北京語為基礎的「北話」中所沒有。

他認為,「悉尼」[ɕiʔ4 ni:13] 跟英文原音相當接近,而名稱由英譯中,多選用既高且平的音節,,以對應英文重音。「悉」字切合此特性,故他相信是清朝有識之士有意按「南話」擬定。

「雪梨」方面,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郭必之表示,它明顯是譯自粵語,「早期到澳洲生活的人,以廣東省為主,故用最近自己發音的兩字來譯⋯⋯對比用普通話讀『雪梨』(xuělí),讀音跟英文原音差很多。」

「雪梨」源於四邑話?

那麼,「雪梨」是源於南方何處呢?

1850年代,澳洲發現大量金礦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華人來淘金,當中多為沿海的廣東人,尤其來自四邑。故此,有人認為譯作「雪梨」是因為它與四邑話相近。

墨爾本四邑關帝廟發言人Michael向SBS中文稱,曾有人查詢「雪梨」是否源於四邑話,他們雖然未有做歷史考究,但認為廣東白話較四邑話更接近英文原音。

會館裡會講台山話的彭嬸向SBS中文示範,「雪梨」讀音為[ɬu55 li22],當中「雪」讀音跟廣東話的分別較大。
林雍坣則另有看法。他稱,台山話只為四邑話之一,難以完全代表四邑話。據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等研發的搜查所得,8種四邑片中,「雪」字其中有5個聲母為[s],5個韻母為[it];至於「梨」字,有6種四邑片讀作[lei],而 [lei] 的舊讀音為[li]。

雖然四邑話子方言繁多,源頭難說,但憑藉讀音,林雍坣綜合推斷「雪梨」由某種四邑話而得,原音為[sit55 li22],或近似讀音。
Ely Finch 林雍坣
Ely Finch 林雍坣 Source: SBS Radio / Aaron
澳洲華人博物館中文顧問何敏儀(Man-Yee Leanfore)認為,當年以「雪梨」為譯名並非經過嚴謹的翻譯。她說,當時抵澳打工的中國南方人口,沒甚麼教育程度,生活只為謀生。

「純粹近粵音,沒規則可言。除了雪梨,New South Wales當時是『鳥修威』,Newtown叫作『鳥湯』,但後來跟從普通話,分別改叫為『新南威爾士州』和『新鎮』。音意兩譯混合,反而不及老華僑的準確典雅。」

在90年代移居雪梨的香港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陳耀南也認為,論典雅,「雪梨」的譯法更勝一籌,以往更不時戲謔雪梨「又甜又爽」,悉尼「全部尼姑」。

他解釋,早年華人講粵語多,自然俗定俗成;但1949年中國共產黨掌權後,70多年來人口急速發展,講普通話人口漸漸「人多勢眾」,「悉尼」漸變普遍。

中國和台灣使用哪譯名?

目前,中國官方對Sydney的稱呼是「悉尼」,包括其領事館的名稱。

一名中國駐澳洲使領館不願透露姓名的職員向SBS中文表示,中國駐悉尼總領事館自1979年開館以來,名字一直沿用「悉尼」。

至於台灣,林雍坣說,當地至今仍沿用1949年前國民黨政府譯法,即「雪梨」。

在《百年回顧:中國國民黨駐澳洲總支部歷史文物𢑥編》中可見,早於1933年地圖上,中國國民政府以「雪梨」命名。直至今日,台灣駐雪梨的官方部門,仍然稱作「駐雪梨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專家:「悉尼」流行源於普通話人口增

何敏儀表示,1989年後澳洲官方始用「悉尼」譯法,原因之一是中國大陸移民人口變多,當中多為知識分子,提高了普通話人口的文化水平。

六七十年代,中國大陸對外仍然處於封閉狀態,定居澳洲的人不足2萬。直至1989年中國六四事件後,澳洲政府接收10萬名中國留學生及其家人,令華人人口結構轉變。

據澳洲統計局數據,在1996年,廣東話為澳洲第三大外語,有20.6萬人以它為母語,普通話第七,只有9.4萬。到了2016年,華裔人口120萬,母語為普通話的人口達59.6萬,廣東話只有28萬人。20年間普通話人口增加50萬,廣東話只增7.4萬。
何敏儀續道,澳洲官方使用「悉尼」為譯名的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已加入不同世界組織,包括聯合國(1971年)和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尤其教科文組織(1972年)承認簡化字為其官方語言,故澳洲政府亦慢慢配合「官方」一譯。

在數十年前的政府文書和告示中,有不少「雪梨」的影子。例如現為澳大利亞華人博物館的雪梨唐人街圖書館,外牆仍釘上「雪梨市立圖書館唐人街分館」的銅牌。然而,雪梨市政府近年的新聞稿中,已改用「悉尼」的譯名。
Sydney City Library
雪梨市立圖書館唐人街分館。 Source: Yiu Wah Lin / SBS Chinese
雪梨市政府向SBS中文表示,採用哪種譯名是基於溝通對象,未有正面回應何者更常用,或有否統一叫法。

澳洲中文傳媒的選擇

愈來愈多華人受眾使用「悉尼」,澳洲中文傳媒有的隨之調整,例如《今日悉尼》等大型簡體中文新聞網站,也有傳媒堅持舊譯,其中包括SBS廣東話。

1993年正式加入SBS廣東話、其後擔任雪梨組長至2008年的李潤輝向SBS中文表示,因電台廣播對象為廣東話聽眾,而當時廣東話聽眾多用「雪梨」的譯法,故一直保留舊譯。不過,當其電台節目內容被轉述至報章上時,就會改用「悉尼」。

「例如當時我主持《英語口頭禪》,或是報道社團消息,有時會跟報館合作,將內容寫成文章刊登,就會轉用『悉尼』。因為閱讀對象未必只講廣東話,也要照顧講普通話讀者。」
廣東話人口能明白「悉尼」,但以普通話為母語,未必能理解「雪梨」。
現任組長曾小碧也說,該組40多年來皆選用「雪梨」一譯,是基於約定俗成的做法,故不會因香港社會現時使用不同的稱呼,或中國大陸說法而有所改變。不過,她也希望了解當下講廣東話的移民和聽眾的想法。

故此,SBS廣東話去年11月在Facebook專頁舉行民意調查,在3千2百多名投票者之中,約六成(1千9百人)認為應該用「雪梨」,另約一千人覺得「悉尼」更恰當。
澳洲發行量最高的中文報章之一《澳洲新報》,則數次更改譯法。其中一次由「雪梨」改譯「悉尼」,是在前總編輯黃成威擔任旗下週報主編時發生。

曾在香港《文匯報》工作、1991年出任《澳洲新報》總編輯的黃成威向SBS中文表示,改譯的原因之一,是80年代後普通話人口變多,很多讀者自來中國大陸;其次是他認為「悉尼」的發音更近英文原音。

他說,他自行決定改譯名後,報館內部並沒有甚麼爭議聲音,「我是根據自己看法而定。論音譯,悉尼跟英文原音更為貼近;而雪梨是水果名,容易引起混淆。」

他的繼任人、1996年接任總編緝的吳惠權表示,在他上任後又把譯名改回「雪梨」,原因之一是擔心「老華僑會抗拒,覺得悉尼好像『食泥』不好聽」。他又說,當時報館老闆不想讀者誤會報紙「偏左」而使用「悉尼」,故將譯名改回。
Wilson Ng
《澳洲新報》前總編輯吳惠權。 Source: Ricky
《澳洲新報》於2020年易手,編輯部再把譯名第二度改成「悉尼」。在該報擔任編輯20多年的華萊士表示,這純粹是因為遷就讀者,因為「無論是同事還是讀者,更多是講普通話的人⋯⋯純粹因為人多而改。」

李潤輝和吳惠權皆表示,採用「雪梨」或「悉尼」,沒有刻意開會討論,或涉及官方命令等過程。

另外也有一些中文傳媒堅持使用「雪梨」,例如澳洲另一份中文大報《星島日報》,直至2020年2月結業前,其報頭的地區名稱仍然寫上「雪梨」。

港人:這稱呼代表我的同代人

現居雪梨、任職中英翻譯工作的80後羅浩南(Nelson Lo)表示,自小受香港主流媒體影響,一直認知稱呼是「悉尼」。後來2007年抵澳就讀雪梨大學,至現在工作時翻譯所採用的,仍是「悉尼」。無論「雪梨」、「悉尼」,Nelson說沒有特別執著使用哪一個。
Nelson Lo is one of two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s doing live interpreting of NSW COVID daily briefing for SBS Cantonese program
羅浩南是新州每日新冠疫情發佈會兩位廣東話同聲傳譯其中一位。 Source: Nelson Lo
1987年由香港移居至墨爾本的中文老師羅嘉勵(Kerry Law),則堅持用「雪梨」一稱:「因為已經習慣了,沒有理由為追隨時代而改變。我的用法,代表這年代來澳生活的人。」

「而且雪梨這稱呼更為悅耳。」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24 February 2022 1:50pm
Updated 12 August 2022 2:54pm
By Beatrice Lee, Yiu Wah Li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