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談虎:虎是「禽」?是「獸」?還是「蟲」?

虎,雖然不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動物,但卻也並不陌生。有所謂「飛禽走獸」,虎是陸地上的動物,是「獸」的一種,而且更是猛獸,一如獅、豹、熊、野狼之類。說到「禽」,也自然會聯想到雁、麻雀、烏鴉、蒼鷹等飛鳥,然而,虎身上既沒有羽毛,也不會飛,為什麼說牠是「禽」呢? 說虎是「蟲」,更是可笑吧?試想像一下,把虎與蚯蚓、毛蟲、蠶蟲並列在一起,會是一個怎樣的景象?

tiger mum and cube

Source: Waldemar Brandt on Unsplash

在中國古代,「禽」、「獸」、「蟲」的意義與今天的大不相同。

虎是「禽」:

「禽」字最先用作動詞,指擒拿的行為動作,即之後才出現專作動作用的「擒」字,「禽」字後來亦用作名詞,指擒獲的對象。作為名詞,「禽」既可指擒獲的飛鳥,也可指擒獲的走獸。

中國最早的文字學著作,東漢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對「禽」一字有這樣的解釋:禽,走獸總名。

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一部重要著作《白虎通義》解釋「禽」的意思:禽者何?鳥獸之總名。

中國古代有一套很著名的體育鍛練方法叫「五禽戲」,是漢末醫學家華佗所創作,主要是模仿各種動物的姿態和動作,伸展四肢,轉動軀幹,以達到加速血液循環、活動關節、增進健康的目的。《後漢書.方術傳》記載了華佗的解說:「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華佗所指的五禽,除鳥以外,其他的虎、鹿、熊、猿都是我們今天所指的獸類,可見,古人把獸類亦通稱為「禽」。因此,虎是「禽」。

東漢思想家王充編著的《論衡.遭虎》解釋何謂虎:虎亦諸禽之雄也。

後來詞義收窄,「禽」是鳥類的總稱。我們常說的「飛禽」、「家禽」、「珍禽」、「鳴禽」等都是。

虎是「獸」:

對於這說法相信大家都會同意。

與「禽」字一樣,「獸」既是名詞也是動詞。作為動詞,獸是打獵之意,即後來出現的「狩」字的意思。作為名詞,「獸」就是獵取的對象。「獸」本來亦可解釋為「禽獸」的總稱,後來詞義收窄,專指「四肢無嚴格分工,通體生毛的哺乳動物的總稱。」在此定義下,虎當然是「獸」了。

中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中的《釋鳥》謂: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

一般而言,當「禽獸」二字並列成詞時,通常都兼指鳥類和獸類,但也有單指獸的。儒家經典《禮記 ·曲禮上》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這裏把鸚鵡歸為飛鳥,猩猩則歸為「禽獸」了。

虎是「蟲」:

虎是相對較兇猛的動物,說牠是「蟲」,似乎頗有點滑稽。

不過,「蟲」,在古時是泛指一切動物,還包括人。

儒家經典《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倮蟲之精者曰聖人。」《辭源》中說「蟲」是泛指所有動物,獸類是「毛蟲」,禽類是「羽蟲」,龜類是「介蟲」(甲蟲),魚類是「鱗蟲」,人類是「倮蟲」(倮,無羽毛麟甲蔽身之意),合稱「五蟲」。

因為虎的性格兇暴,所以古籍中稱牠為「戾蟲」。《戰國策.秦策二》:「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

章回小說《水滸傳》第二十三回,寫武松喝下十多碗酒後,不管酒家警告「三碗不過岡」,硬要上景陽岡。酒家勸阻說「如今前面景陽岡上有隻吊晴白額大蟲,晚上出來傷人,壞了三二十條大漢性命⋯⋯」,武松哪會理會?自恃走過景陽岡一二十遭,「幾時見說有大蟲?」堅持上路。小說之後的發展大家都很淸楚了。這隻「大蟲」就是那兇暴的吊晴白額虎了。

把虎叫作「大蟲」與避諱有關。古時為了表示尊敬,在言語或書寫時,不直接稱呼君主、祖宗或尊長的名號,而以缺筆、缺字、換字、改音等各種方式替代,稱為避諱。唐朝開國君主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名叫李虎,由於避諱不能用虎字,既然古時所有的動物都叫蟲,而虎是威猛的動物,便改叫「大蟲」,也算是一種尊稱了。

在中國古代的文化中,虎是「禽」,是「獸」,也是「蟲」。

與 SBS 一同共慶農曆新年。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28 January 2022 6:40pm
By Chan Yuk Chi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