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香港抗爭的冷漠

中國共產黨一直在推動中國人民從經濟利益的角度看世界,這種態度巳經深入民心,自由不能當飯吃。中國模式的成功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即是以個人權利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

A #FredomHK" sign is held by an anti-extradition protester.

A #FredomHK" sign is held by an anti-extradition protester. Source: Getty Images AsiaPac

《紐約時報》一篇題為「為甚麼許多中國人反對香港的抗議活動?」,提到即使受過美國名校教育,從外國媒體得知新聞的金融業從業員,這位在香港生活而沒有搬回內地打算精英,都認為「他們應該回家了」。

來自中國的香港居民Cecilia Zhang說:「我想得到香港最好的東西,但我不會參與那些毫無意義的本地事務,如果你的投資沒有回報,那還有甚麼意義呢?」

目前香港的抗爭是針對一項修訂草議的法案,容許香港將疑犯引渡到中國內地受審。

文章指,中國人反對香港人的抗爭並不奇怪,因為他們只看到北京的審查機構允許他們看到的新聞。

因為在中國,獨立的民意調查是不允許的,所以判斷公眾對香港的態度只能靠猜測。不過有好一部份人認為,抗爭是浪費時間,他們更應努力重建香港。

這些人所持的觀點是自由不能當飯吃,他們早巳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用個人權利換取經濟增長。而香港人所享受的個人權利,不論在媒體、法庭,甚至上街挑戰政府,都只會導致混亂,讓人回到貧困和飢餓的時代,就像經濟起飛前的中國。

作者又說,就連精英階層都有人持這種態度,她引述北京一位科技高管人員稱:「大陸40年來只談經濟不談其他,所以基本上一切思考的假設都是人是經濟動物。」

此外,即使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人,作者說亦不難找到對香港活動持批評態度的人。

「一些人擔心,示威會導致鎮壓,就像1989年中國政府在天安門廣場所做那樣。還有人認為,抗議者所擔心的,其實是錯誤的事情。」

她說在20世紀80、90年代,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香港象徵中國的未來,他們模彷香港劇集的時尚,學習廣東話,唱粵語流行曲。

1997年7月1日主權移交,許多中國人到凌晨沒睡,為了看回歸儀式,作者當時希望中國也能像香港一樣繁榮昌盛,滿懷希望。

不過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新興的超級大國,中國看待世界的態度起了變化。

「他們對香港的自由港和言論自由模式也越來越失去興趣。許多人開始相信,沒有中國大陸,香港不會如此富有。」

作者說世界直接去了北京,香港的摩天大樓相對於上海和深圳失色,香港藝人要去中國大陸發展學普通話,香港零售越來越依賴在奢侈品上揮金如土的內地客。

香港人在中國人的眼中再不像以前那麼富有,像在劇中看到住別墅、開房車、在高檔餐廳用膳,而大多數的香港人是住在陝小的公寓,比他們在北京和上海的公寓小得多。

作者亦談到中港矛盾,內地遊客受到不友好對待,香港人將房價上升歸咎於中國人,因中國富人找投資而購置昂貴的物業。還有香港人認為中國人無禮、沒文化、不守秩序,導致雙方對抗和怨恨。

「內地民眾看到的不是為了個人權利的鬥爭。他們看到的是忘恩負義的分裂分子。」

「他們相信共產黨最終會如願以償。」
                                          


分享
Published 3 July 2019 10:17am
Updated 3 July 2019 10:37am
By Ida Cheung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